Category: 闻香品茗

品茶作业(百年珍藏 –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特制纪念茶)

By , 2011年5月1日 6:15 下午

首先要感谢wuhu师弟。身为洋葱欢乐园南海分舵的成员,俺深深地感受到了帝都总舵的关怀。星期四下午通过顺丰发的货,星期五下午就到了海口,晚上开车回去园子度周末的时候顺手就带上了。星期六下午,先用飘逸杯粗略地体会了一下茶叶的概况。星期天下午,用白瓷盖碗按照标准流程完成的作业。现将冲泡和品饮过程整理成茶记一篇,请舵主与诸位兄弟姊妹指正。

茶具:110 CC白瓷盖碗
用水:自备井水,经粗纱网、细绵网、活性炭三层过滤
水壶:随手泡
水温:80度到95度之间
茶量:5.0 克
水量:100 CC左右
冲泡:5秒到120秒


这一块茶饼,干净清爽,条索分明,褐中带银,通体白毫,兼有紫芽。清闻略有烟味,花香淡雅。掰下茶叶适量置于茶荷内,茶叶大小匀称,有些许碎屑。用沸水冲洗白瓷盖碗,趁热将茶叶投入盖碗中震荡数次醒茶。温热的茶叶花香略浓,烟味转淡。冲洗茶具及醒茶后不再烧水,直接用随手泡中的热水冲第一泡茶。从第二泡茶起,每泡茶均重新烧水。出汤时将茶汤注入公道杯,又由公道杯分注入茶杯。

第一泡:水温大概为90度,注水后立即出汤,主要目的是醒茶。由于没有使用滤网,茶汤中有些许碎末,但是不影响茶汤质量。茶汤颜色极浅,淡黄色偏浅橙色。轻闻有轻微花香,不显扬。入口微甜,无苦涩。

第二泡:水温大概为95度,注水后立即出汤,依然是为了醒茶。茶汤颜色转浓,接近鹅黄色,透亮,杯底有些许碎叶。入口有微甜带轻微苦涩,苦味稍纵即逝,涩感柔和持久,主要集中在舌面部位。茶汤稍凉后再饮,涩感减轻,甜度增强。

第三泡:水温大概为95度,注水15秒后出汤。茶汤颜色更浓,接近橙色,透亮。入口涩感依旧,苦味增强,但是甜度也有所增强。入口30秒后有轻微的回甘。3 分钟后回甘开始加强,但不强烈。5 分钟后,满口清爽甘甜。

第四泡:水温大概为95度,注水15秒后出汤。茶汤接近橙色,透亮。入口苦味减弱,甜度增加,依然略有涩感。3 分钟后有明显的回甘,但不强烈,喉咙出依然有些许涩感。5 分钟后涩感基本消失,满口甘甜,但不强烈。

第五泡:水温大概为95度,注水20秒后出汤。茶汤颜色偏淡,入口清爽无苦涩,微甜。

第六泡:水温大概为95度,注水20秒后出汤。茶汤颜色更淡,入口清爽无苦涩,甜度减弱。从入口的感觉判断,这一泡冲泡时间略短,茶汤较水。

第七泡:水温大概为95度,注水30秒后出汤。茶汤颜色略浓。入口清爽无苦涩,微甜。

最后看一下叶底。茶叶粗壮,有活力,无完整叶片或芽头,有些许细小叶柄。

如下图片,分别是第一、第三、第五和第七泡的茶汤。


这一款茶,在香气、甜度和回甘等方面都乏善可陈。从叶底来看,采用的茶叶在大规模生产的茶饼中可以算是上品,至少要远强于有“普洱生茶标准器”之称的大益7542。但是作为特制茶来说,这样的原料最多只能算是中等水平。鉴于这款茶的特殊背景,个人的建议是作为纪念品收藏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作为普洱茶收藏则需要多加考虑。

野有蔓草私藏珠崖仓普洱茶 — 缘起

By , 2011年2月20日 8:38 下午

余爱茶,尤爱普洱。茶人云:普洱老茶,犹古董也。典藏老茶,愈久弥珍;品饮老茶,愈陈弥香。蒙茶友厚爱,余得分享陈年老普数杯,真正是齿颊留香,令人心旷神怡。余六根不净,欢喜赞叹之余,竟自起了贪念。从此频频出入茶市,结交茶商无数。奈何茶市水深,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余学问不精,缘分未济,虽破费颇丰,总难得见老茶之真面目也。

一日,余与友人对饮。友人曰:“汝方而立之年,来日方长。何不购置新茶若干,结一草庐,束之高阁。若干年后,岂非老茶乎?汝又何患遍寻老茶之不得,又何患得老茶之不真?”

友人之言,直似醍醐灌顶。余再三拜谢,依计而行。丁亥年春,于珠崖郡紫贝县境内置薄地三分,起陋室两间,是为茶仓。茶仓四顾,蒹葭苍苍,芳草郁郁。又有莞香两株,斑竹数丛,故名“野有蔓草植物园”。戊子溽夏,承百越四邑茶商许君惠让,得新茶数件,辗转至珠崖茶仓封存。嗟我布衣,克勤克俭,为爱茶故,亦逐岁补仓新茶若干。每每斗换星移,必取茶样少许,起恭敬心,燃箕沸水,静静冲泡,细细品饮。夜深人静时,独坐草庐间。清茶阅岁月,浮叶道人生。东坡居士有一张琴、一壶酒、一席云。余不敢与居士媲美,得一张几、一卷书、一盏茶与余同老,足矣。

野有蔓草植物园主人谨识于
辛卯孟春

品茶作业(栋宇云飞版纳卡古树顶芽)

By , 2010年5月15日 3:50 下午

这一份作业,拖欠的时间有点长。这一款茶从北京寄过来的时候俺还在准备年货,而现在俨然已经是仲夏了。还好这皱巴巴的包装纸和狗啃般的茶饼都可以证明这茶俺是不止一次喝过迪(不象某些人整整齐齐地放在书柜里展览,嘿嘿)。云飞大哥的这四块饼,不管是热泡还是冷泡都极具韵味。这一篇茶记,仍采用传统的热泡程序,请云飞大哥与各位茶友指正。

茶具:110 CC白瓷盖碗
用水:自备井水,经粗纱网、细绵网、活性炭三层过滤
水壶:随手泡
水温:80度到95度之间
茶量:5.0 克
水量:80 CC左右
冲泡:5秒到120秒

Naka_Leave_01Naka_Leave_02
Naka_Leave_03Naka_Leave_04

这一块茶饼,表面干净清爽,条索分明。茶叶黑褐色夹带鹅黄,无紫芽。通体带短毫,银白色。清闻有细微烟味,无异味。掰下茶叶适量置于茶荷内,茶叶大小匀整,以完整叶片为主,带些许细屑。用沸水冲洗白瓷盖碗,趁热将茶叶投入盖碗中震荡数次醒茶。刚刚掀开碗盖时烟味明显,片刻之后烟味消散,剩下淡淡的花香。冲洗茶具及醒茶后不再烧水,直接用随手泡中的热水冲第一和第二泡茶,然后重新烧水冲第三泡茶。从第三泡茶起,每三泡茶重新烧水一次。出汤时将茶汤注入公道杯,又由公道杯分注入茶杯。

第一泡:水温大概为90度,注水后立即出汤,主要目的是醒茶。由于没有使用滤网的缘故,茶杯底部有些许碎屑,但是茶汤澄澈,无悬浮物。茶汤颜色橙黄略带橙红,较浅。(与栋宇云飞版的南糯、景迈和帕沙相比较,这第一泡的颜色是比较深的。)茶汤入口时有极淡的清香,不明显。不苦,不涩,不甜。回味30秒左右,有极轻微的生津及回甘。

第二泡:水温大概为90度,注水10秒后出汤,主要目的是醒茶。茶汤底部依然有些许碎屑,颜色橙黄,比前一泡的颜色略深,橙红不现。入口微苦,微涩。片刻之后即有回甘,但是涩感并不消逝,口腔有些许舒张感。

第三泡:重新烧水,水温大概为95度,注水10秒后出汤。茶汤底部依然有些许碎屑,但是比前两泡要少好多。茶汤澄澈,颜色橙黄,花香显扬。入口有较明显的苦涩,但是并不强烈。片刻之后苦味转轻,生津明显,回甘涌现,持久但不强烈,与轻微的涩感交织在一起。

第四泡:水温大概为90度,注水10秒后出汤。茶汤橙黄,清澈透亮。入口时苦涩依然,不过有了前面一泡的经验,感觉上似乎不甚强烈。片刻之后苦味转轻,涩感转弱,回甘与生津明显,持久但不强烈。

第五泡:水温大概为90度,注水10秒后出汤。茶汤橙黄,清澈透亮。入口时苦涩转弱,花香也转弱,甜味涌现。回甘与生津明显,持久,不强烈。

第六泡:重新烧水,水温大概为95度,注水10秒后出汤。茶汤橙黄,与前面三泡基本上没有区别,清澈透亮。入口时苦涩感已经极轻微,花香不现,口感更甜。

第七泡:水温大概为90度,注水15秒后出汤。汤色橙黄,清澈透亮。入口清甜,基本上没有苦涩。口感柔和,生津与回甘持久,不强烈。

从第八泡往后,慢慢地增加冲泡时间,从30秒,45秒,60秒到120秒左右。汤色始终没有变淡,入口时始终是淡淡的清甜,回甘轻柔。

最后看一下叶底。茶叶肥壮鲜嫩,颜色鹅黄,极具活力。

如下图片,分别是第一、第四、第七和第十泡的茶汤。

Naka_Tea_01Naka_Tea_04
Naka_Tea_07Naka_Tea_10

云飞大哥的这四款茶,个人以为南糯的表现最为出色,品饮时苦涩张显,回甘汹涌,高潮迭起,对口腔的冲击极为强烈。(这一块饼,建议招待英雄。)景迈春芽则温柔婉转,花香显扬,舒缓细腻,感人置深。(这一块饼,建议赠送知己。)帕沙顶芽甘甜醇厚,涩感较强,个性鲜明。(这一块饼,最宜狐朋狗友聚会。)唯有这纳卡甘甜不如南糯,花香不如景迈,醇厚不如帕沙,但是它平平淡淡,清甜悠长,冷热皆宜,倒成了最近俺家掰得最勤快的一块。(这一块饼,还是独饮的好。)

花了半年的时间,总算把云飞大哥的四块茶饼一一点评完毕。俺是刚刚学习泡茶,在冲泡技巧方面定然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望云飞大哥与各位茶友多多指正。

汪兄威武

By , 2010年5月6日 2:36 下午

今天有一位自称是玩了几十年香的客人到寒舍来,想看看我这有没有什么东西。说老实话,俺们家的东西实在是拿不出手,所以被批评得很惨。

俺先是拿了一点伊利安的木头给他看,上面用英文写了产地。这位香友端详半天,说:“你这个肯定不是海南的。”

俺又拿出一根虎斑棍子给他看,上面同样用英文写着产地。这位香友端详半天,说:“这个是越南的,俺不要。”

俺只好拿出一块打洞的人工香来。这位香友端详半天,欢喜赞叹道:“这是越南的老货啊,不错。”

俺看这位香友举止非凡,忍不住问:“您买这些东西做什么用呢?”

这位老兄得意洋洋地说:“不做啥,就是玩。俺玩沉香几十年了,什么香都见过。你听说过北京的汪某某吧,是我的好朋友。”

俺只好指着身边一棵二三十公分大小的白木香树说:“那您看看这是什么香?”

这位老兄不屑地说:“我只对沉香感兴趣。”

俺彻底晕菜,心想真是世外高人啊,一定得看看他那里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弄到手的。于是问道:“那您家里肯定有很多沉香吧。”

这位老兄指着俺们家那辆下地的破皮卡说:“光是沉水的,你这辆车也装不完!”

俺真是后悔当初没有买一辆东风啊!遂问:“那,有没有可能卖一点点?”

这位老兄说:“笑话,你买得起吗?”

也是,俺满面尘灰,容颜枯槁,饭都吃不饱的样子,怎么可能有钱买香。不过嘛,好香在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俺硬着头皮指着俺的寒舍说:“要不,我把这园子抵押给你,让我看一看?”

这位老兄说:“切!你这园子,能值几个钱!”

俺实在是汗颜了。尴尬之中,突然想起英明神武天下无敌的汪兄。于是掏出手机说:“俺跟汪兄商量一下,看他要不要。”

这位老兄拂座而起,说:“你这里的东西太烂,不要了。我走了。”随即扬长而去。

汪兄威武!

品茶作业(01下关铁饼)

By , 2009年12月28日 9:24 下午

今年年初的时候,有劳云飞大哥帮忙,辗转得到01下关铁饼一提(7 饼)。因为怕糟蹋了好东西,在过去的一年中,这提铁饼可是动都不敢动一下。最近几天常做功课,在冲泡方面略有心得,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心拿出一块传说中的铁饼练练手。

茶具:110 CC白瓷盖碗
用水:自备井水,经粗纱网、细绵网、活性炭三层过滤
水壶:随手泡
水温:80度到95度之间
茶量:5.0 克
水量:80 CC左右
冲泡:5秒到120秒



这一块铁饼,包装纸上有“中茶”标志,有年代感,略有破损。打开包装纸,有“中茶”标志内飞。茶饼黑褐色,结实坚硬,条索分明,干净清爽。清闻有轻微茶香,无异味,无仓味。用小刀撬下茶叶适量置于茶荷内,有些许碎叶。用沸水冲洗白瓷盖碗,趁热将茶叶投入盖碗中震荡数次醒茶。温热的茶叶散发茶香,味道淡雅。冲洗茶具及醒茶后不再烧水,直接用随手泡中的热水冲第一泡茶。从第二泡开始,每一泡都重新烧水,用滚水冲泡。出汤时将茶汤注入公道杯,又由公道杯分注入茶杯。


第一泡:水温大概为90度,注水10秒后出汤,主要目的是醒茶和洗茶。将茶汤注入公道杯后,公道杯底有些许碎屑。将茶汤分注入茶杯后,茶杯内基本没有碎屑杂质。茶汤鹅黄,清澈透亮。清闻茶汤,有淡淡花香,无堆味仓味霉味及其他异味,非常清爽。入口不苦、不涩,微甜。静心回味三分钟左右,回甘不明显。

第二泡:水温大概为95度,注水30秒后出汤。茶汤橙黄,清澈透亮,花香更浓。入口有轻微苦涩,又有些许清甜。饮后满口甜味,极柔和。三十秒左右感觉有轻微回甘,同样柔和。

第三泡:水温大概为95度,注水30秒后出汤。汤色橙黄偏橙红,清澈透亮,花香扑面。入口苦涩稍强,均转瞬即逝,清甜浮现且比前一泡更强。回甘轻微,然而整个口腔都有舒张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舌尖部位也有回甘,这是在品饮其他普洱茶的时候从来没有经历过的。

第四泡:水温大概为95度,注水30秒后出汤。汤色橙黄偏橙红,比前一泡更浓,清澈透亮,花香扑面。入口滑爽无苦涩,清甜。甜味神采飞扬,回甘轻微柔和。


第五/六泡:水温大概为95度,注水30秒后出汤。汤色橙黄偏橙红,第六泡汤色转浅。茶汤清澈透亮,花香逐渐转淡。入口滑爽无苦涩,清甜显扬,回甘不明显。

第七/八泡:水温大概为95度,注水45秒后出汤。前一泡汤色橙黄偏橙红,后一泡汤色橙黄。茶汤清澈透亮,花香基本消失。入口无滑爽感,不苦,不涩,清甜不减。


从第九泡起,水温大概为95度,冲泡时间延长至120秒。汤色橙黄,逐渐变浅,清澈透亮。入口不苦,不涩,依旧清甜。喝到第十二泡,已经下午六点(四点开始喝的)。因为要做晚饭的关系,只好鸣金收兵。

最后看一下叶底。叶片褐色夹杂绿色,基本完整,无朽烂现象。大部分为粗壮叶片,也有些许嫩芽。从叶底舒展的情况看,有活力。

喝这一款茶,自始至终没有感受到任何陈香,药香,荷香,枣香,槟榔香。它的清甜胜过栋宇云飞版景迈古树顶芽,但是回甘不如栋宇云飞版南糯古树顶芽。个人的感觉,在醇厚程度上依然有所欠缺,不知道是存放的年份尚不够长,还是我的冲泡方法有所欠缺。

品茶作业(栋宇云飞版景迈古树顶芽)

By , 2009年12月27日 3:23 下午

这一份作业,品饮的是栋宇云飞版景迈古树顶芽。这一款茶,虽然打劫得手已经三个多月,但是一直没有打开过。今天第一次品饮,冲泡方法不免要保守一些。现将冲泡和品饮过程整理成茶记一篇,请云飞大哥与各位茶友指正。

茶具:110 CC白瓷盖碗
用水:自备井水,经粗纱网、细绵网、活性炭三层过滤
水壶:随手泡
水温:80度到95度之间
茶量:5.0 克
水量:80 CC左右
冲泡:5秒到120秒


这一块茶饼,干净清爽,条索分明,有些许紫芽。清闻花香淡雅,略带轻微烟味。掰下茶叶适量置于茶荷内,茶叶大小匀称,叶片完整,极少碎屑。用沸水冲洗白瓷盖碗,趁热将茶叶投入盖碗中震荡数次醒茶。温热的茶叶花香更浓,烟味更淡。冲洗茶具及醒茶后不再烧水,直接用随手泡中的热水冲第一和第二泡茶,然后重新烧水冲第三泡茶。从第三泡茶起,每三泡茶重新烧水一次。出汤时将茶汤注入公道杯,又由公道杯分注入茶杯。

第一泡:水温大概为90度,注水后立即出汤,主要目的是醒茶。尽管没有使用滤网,茶汤也基本没有碎末杂质。茶汤颜色极浅,淡黄色偏浅橙色。清闻有些许野蜂窝的甜香,极淡,若隐若现。入口有轻微花香,不苦,不涩,微甜。饮后有轻微生津,口腔清爽。有些许回甘,不明显。

第二泡:水温大概为85度,注水10秒后出汤,依然是为了醒茶。茶汤颜色转浓,接近鹅黄色,透亮,无杂质。清闻依然有极淡的野蜂窝甜香,但是很快被花香所遮掩。入口花香更浓,比第一泡更甜,伴随着极轻微的苦涩。一二十秒后苦涩尽散,柔柔的甜,不强烈,但是延绵不绝。有淡淡回甘,但是比不上甜味明显。

第三泡:重新烧水,水温大概为95度,注水10秒后出汤。茶色鹅黄,清澈透亮。甜香不现,花香扑面。入口清甜,苦涩感比第二泡稍强。苦味一二十秒左右便消失不减,舌面上依然有轻柔的涩感。淡淡的甜,极温柔,如沐春风。回甘也是淡淡的,舒缓细腻。

第四泡:水温大概为90度,注水20秒后出汤。茶色鹅黄,清澈透亮,花香略弱。入口更苦更涩,口腔有舒张感。片刻之后,苦味消散,甜味浮现,柔柔的涩感轻轻地停留在舌面上。甘甜犹如水乳交融,缠缠绵绵,难舍难分。

第五泡:水温大概为85度,注水20秒后出汤。汤色鹅黄,清澈透亮,花香更淡。入口不苦,不涩,清甜,柔和。

第六/七/八泡:重新烧水,水温大概为95度到85度,冲泡时间分别为30秒,45秒,60秒。茶色鹅黄,清澈透亮。花香一泡比一泡更淡,到第八泡时几乎淡不可闻。入口不苦,不涩,清甜。甜味淡淡的,柔柔的,犹如三月里江南的清秀少女。纤纤素手,轻轻地敲响红牙板,缓缓地唱起杨柳岸晓风残月。

第九泡及往后,适当增加冲泡时间,从60秒逐渐增加到120秒左右。汤色不见变淡,但是茶香已经极弱,依然淡淡的清甜。温柔,细腻,婉转。

最后看一下叶底,主要是一芽一叶和一芽两叶的新芽。茶叶颜色嫩绿带紫霞,肥壮鲜嫩,极少破损。

如下图片,分别是第一、三、七、十三泡的茶汤。


这一款茶,象极了十五六岁的小家碧玉,满面羞涩,外敛内秀,温柔婉转,感人至深。可以想像,云飞大哥收藏此茶之用心良苦,比起皇帝选妃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品茶作业(栋宇云飞版帕沙古树顶芽)

By , 2009年12月26日 8:32 下午

坦率地说,栋宇云飞版帕沙古树顶芽,是比较难泡的一款茶。我曾经尝试过多种冲泡方法,总是觉得无法充分发挥这款茶的优点。现将我的冲泡和品饮过程整理成茶记一篇,请云飞大哥与各位茶友指正。

茶具:110 CC白瓷盖碗
用水:自备井水,经粗纱网、细绵网、活性炭三层过滤
水壶:随手泡
水温:80度到95度之间
茶量:5.0 克
水量:80 CC左右
冲泡:5秒到60秒


这一块茶饼,干净清爽,条索分明,有些许紫芽。称出茶叶适量置于茶荷内,清闻有较浓烟味,不呛。用沸水冲洗白瓷盖碗,趁热将茶叶投入盖碗中震荡数次醒茶。温热的茶叶烟味转淡,夹杂些许花香。冲洗茶 具及醒茶后不再烧水,直接用随手泡中的热水冲第一至第五泡茶,然后重新烧水冲第六至第九泡茶。出汤时将茶汤注入公道杯,又 由公道杯分注入茶杯。

第一泡:水温大概为90度,注水10秒后出汤,主要目的是醒茶。茶汤颜色极浅,淡黄色偏浅橙色。入口有淡淡的清香,微甜,不苦,不涩。茶汤入口30秒左右有轻微的生津及回甘。

第二泡:水温大概为90度,注水10秒后出汤,主要目的是醒茶。茶汤颜色鹅黄,偏浅。入口有淡淡的清香,微甜,微苦,微涩。苦味转瞬即逝,回甘伴随轻微涩感纠缠不清,延绵持久。

第三泡:水温大概为85度,注水20秒后出汤。茶汤颜色鹅黄,偏浅。清香依旧,入口苦涩感略强,微甜。苦味在二十秒左右消散,回甘随之而来,生津不断。涩感慢慢减弱至极轻微,但是依然能够感觉到。

第四泡:水温大概为85度,注水20秒后出汤。茶汤颜色鹅黄,偏浅。茶香略弱,入口苦味减弱,涩感与上一泡类似,微甜。苦味转瞬即逝,回甘及生津延绵不断。涩感逐渐减弱,但是持久不褪,与甘味缠绵交错。

第五泡:水温大概为80度,注水30秒后出汤。茶汤颜色转淡,介于第一泡与第三泡之间,茶香更弱。入口苦涩转弱,清甜。回甘迅速、明显、持久,淡淡的涩感贯穿前后。

第六泡:重新烧水,水温大概为95度,注水15秒后出汤。茶汤颜色转深,类似于第三泡的颜色,茶香略强。入口微苦微涩,清甜。回甘迅速、明显、持久,始终有淡淡的涩感。

第七/八/九泡:水温大概为85度到90度之间,注水20秒后出汤。茶汤鹅黄,偏浅。入口不苦,有极轻微的涩感,清甜。回甘迅速、明显、持久。涩感逐渐转弱至极轻微,但是总是能够感觉到。

最后看一下叶底,主要是一芽一叶和一芽两叶的新芽。茶叶颜色鹅黄偏嫩绿,鲜嫩,极少破损。与栋宇云飞版南糯古树顶芽相比较,明显要瘦弱单薄一点。

如下图片,分别是第一、三、七、九泡的茶汤。


我也曾经采用类似于冲泡栋宇云飞版南糯古树顶芽的方式来冲泡这款茶,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同样是110 CC白瓷盖碗投茶5.0克,使用经粗纱网、细绵网、活性炭三层过滤的自备井水。前两泡的冲泡与上文相类似,从第三泡开始重新烧水,此后每隔三泡重新烧水一次。

第三泡:重新烧水,水温大概为95度,注水10秒后出汤。汤色鹅黄偏橙色,透亮。入口苦涩感明显,不甜但是香味醇厚,有质感。苦味三十秒左右后散去,有明显回甘,但是与涩感混杂在一起。静心回味,回甘越来越强,涩感逐渐减弱但是并不消散。

第四泡:水温大概为90度,注水20秒后出汤。汤色鹅黄,偏浓,透亮。入口更加苦涩,微甜,香味极醇厚,质感极强。苦味散去之后,回甘强烈,与涩感纠缠在一起,很丰富的感觉。

第五泡:水温大概为85度,注水20秒后出汤。汤色鹅黄,透亮。入口苦味略有减弱,涩感不减,清甜,香味略弱,有质感。入口之后的感觉与第四泡类似。

第六泡:重新烧水,水温大概为95度,注水20秒后出汤。汤色鹅黄,透亮。入口时的苦涩感与第五泡类似,回甘强烈,涩感依然。

第七泡往后,入口时的苦味越来越淡,到第八泡时基本消失。涩感也慢慢有所减轻,但是始终能够感觉到,仿佛停留在舌面上似的。甜味越来越明显,回甘强烈持久。

如下图片,分别是第一、三、七、九泡的茶汤。从汤色来看,除第三泡的颜色比前一种冲泡方法更深之外,其他几泡的汤色与前一种冲泡方法没有太大差别。


这一款个性鲜明的茶。品饮之时鸣泉不断,回甘强烈持久。下午四点喝完最后一泡,吃过晚饭之好几个小时后舌根还是甜甜的。光是回想一下喝这茶的情形,舌底又开始有生津回甘的感觉。这茶也非常耐泡,自第九泡之后苦涩极轻,甘甜清沥的感觉一直喝到二十多泡依然很明显。此外,涩感是这款茶中一个相当难以驾驭的元素。使用如上两种不同的冲泡方法,虽然涩感有强有弱,但是自始至终贯穿整个品饮过程。使用第二种方法冲泡,茶汤甘醇,清香扑面,回甘汹涌,然而涩感同样强烈而持久,是为美中不足。使用第一种方法冲泡,虽然能够降低涩感,但是茶汤失于轻柔,醇厚不足,香气偏弱,不免难以尽兴。

在冲泡品饮方面,翰龙的各位师兄都比我更有经验。在此恳请各位师兄不吝指教,分享经验,让我把这款茶泡得更好。

品茶作业 (栋宇云飞版南糯古树顶芽)

By , 2009年12月23日 8:30 下午

前段时间由于俗务缠身,云飞大哥安排的作业,已经拖欠了很长时间。栋宇云飞版南糯古树顶芽,其实在北京的时候就已经喝过多次,但是总觉得当时的冲泡和品饮过程不能够充分展现这款茶的特点,因此迟迟没有把作业交上来。这几天琼岛云开日出,门前的大苞白山茶开得正旺,隐隐之间竟然有了些春意。下午有空,便与夫人和小女重新品一品云飞大哥的这款茶。这一次冲泡,个人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将我的冲泡和品饮过程整理成茶记一篇,请云飞大哥与各位茶友指正。

茶具:110 CC白瓷盖碗
用水:自备井水,经粗纱网、细绵网、活性炭三层过滤
水壶:随手泡
水温:85度到95度之间
茶量:5.0 克
水量:80 CC左右
冲泡:5秒到60秒


这一款茶叶,翰龙闻香品茗版面的好多朋友应该都非常熟悉了。茶叶条索分明,粗细匀称,干净利落。称出茶叶适量置于茶荷内,清闻有些许烟味,但是不呛。用沸水冲洗白瓷盖碗,趁热将茶叶投入盖碗中震荡数次醒茶。温热的茶叶烟味转淡,略带些许花香。冲洗茶具及醒茶后不再烧水,直接用随手泡中的热水冲第一和第二泡茶,然后重新烧水冲第三泡茶。从第三泡茶起,每三泡茶重新烧水一次。出汤时将茶汤注入公道杯,又由公道杯分注入茶杯。

第一泡:水温大概为90度,注水后立即出汤,主要目的是醒茶。由于没有使用滤网的关系,茶汤中夹带有些许碎末。茶汤颜色极浅,淡黄色偏浅橙色。入口有淡淡的清香,不甜,不苦,不涩。等待将近两分钟左右,有轻微的生津。静心回味,咂吧咂吧,竟然慢慢的就有了轻微的回甘。

第二泡:水温大概为85度,注水10秒后出汤,依然是为了醒茶。白瓷茶杯底部依然有一些碎末,但是茶汤澄澈透亮,颜色鹅黄。入口有花香,微苦、微涩,不甜。回味一分钟左右,苦味缓缓散去,涩感也逐渐消失,舌底生津不断。甘甜的感觉如海水般一波紧接一波,经久不断。

第三泡:重新烧水,水温大概为95度,注水10秒后出汤。汤色鹅黄偏橙色,透亮。清香扑面,入口苦涩感稍强,不甜。与第二泡类似,回味一分钟左右,苦涩褪去,甘甜的感觉伴如涨潮般波涛澎湃,一浪更比一浪强。

第四、五、六泡:水温在85度到95度之间,注水20秒左右出汤。汤色鹅黄,与第二第三泡类似。入口的感受同样是先苦涩,后甘甜。苦味是一泡比一泡更淡,涩感停留的时间比较长,回甘的速度越来越快。茶汤对口腔的冲击不如第二第三泡那么强烈,而是逐渐转柔,但是其醇厚的感觉并无减弱的趋势。

第七泡:水温85度左右,注水30秒左右出汤。汤色有变淡的趋势,入口无苦味,依然有微涩,连续的清甜。停留在舌面的涩感与甘甜的感觉交织在一起,延绵不绝。

第八泡往后,稍微延长一下冲泡时间,注水60秒左右出汤。汤色鹅黄,与第七泡基本上没有太大区别。即使是冲到第十五泡,汤色依旧没有明显变淡。入口时的涩感基本上消失了,但是舌面微微的涩感还在,似乎是长时间累积的结果。茶汤甘沥,有点象喝完绿茶后用白开水缓缓漫过舌面涌现出来的那种甜,但是感觉又比那种甜要强烈得多,也更加持久。

最后看一下叶底,主要是一芽一叶和一芽两叶的新芽。茶叶颜色鹅黄偏嫩绿,肥壮鲜嫩,极少破损。

如下图片,分别是第一、三、七、十五泡的茶汤。


这一款茶,在过去三个月当中我是经常冲泡的。个人的体会是要想喝出这茶的韵味来,除了头两道之外,冲泡的温度不宜太低,冲泡时间也不宜太短。低温快出的茶汤虽然没有苦涩,但是过于柔和,对口腔的冲击力不够强烈,余韵也不够长。95度上下冲泡20秒左右的茶汤,味道醇厚,有质感,如饮甘露。虽然入口时略有苦涩,但是那种苦尽甘来的愉悦感,给人的印象相当深刻。此外,每一泡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宜太短,否则还没有来得及体会回甘的感觉就进入下一泡了,甚是可惜。这个时间间隔,个人建议三到五分钟左右。我们从下午三点开始准备茶具,到喝完第十五泡的时候已经是五点了。所以说,要好好喝这茶,没钱可以打劫,没闲就没有办法了。

又另,这款茶我于九月底从云飞大哥的办公室打劫得手,十月底送回海南仓储,至今不过短短的三个月。在北京和海南品饮这款茶,感受上是有较大差别的,个人感觉到海南之后这茶的确更好喝了。这里面固然有种种主观客观因素在,但是海南的潮湿环境无疑功不可没。鉴于我个人的茶叶仓库还有较大的空间,建议云飞大哥将剩余的茶叶都尽快运到咱这里来仓储。就是放上个十五年,仓储的费用也分文不收。等到大哥您要出仓的时候,顺手分咱一点碎叶子尝尝,足矣。

品茶作业(80年代干仓老普)

By , 2009年12月22日 8:25 下午

前些日子在马连道茶缘茶城与杨师兄等人一起喝茶,蒙苏州兄弟茶厂朱大姐之错爱,品饮了一泡干仓存储的普洱老茶。这款茶据称是中茶昆明茶厂于1988年(实际年份有待考证)生产的茶砖,由纪晓明先生仓储于西安(传说之真实性有待考证)。与闷热潮湿的云南、广东、香港、台湾、科技仓相比,西安是一个相对寒冷干燥的仓储环境,普洱茶的转化过程比较缓慢,茶韵也与湿仓存储的普洱有些差别。马连道的某位茶商从纪先生的亲友那里获得这款茶,给朱大姐赠送了几泡作为茶样。那天我们正在喝一款年份不明的湿仓老普(疑为科技仓老普),正好朱大姐进来,说是不喜欢湿仓的味道,遂取出这茶样作个比较。当时拍了一些照片,又做了一些简单的茶录。现整理成茶记一篇,与各位茶友分享。

茶壶:顾婷制荷花图文旦紫砂壶一把(顾绍培题字“韵高致静”并落款“绍培 出”),160 CC
公道:玻璃公道杯,加滤网
茶杯:白瓷茶杯
用水:农夫山泉
水壶:随手泡
茶量:7 克左右
冲泡:杨师兄


茶样只有一泡的分量,大约10克左右。干茶颜色乌黑油亮,表内如一,质地坚硬无酥脆感。茶叶层间有明显的片状裂缝,估计是干仓失水的结果。茶样表面遍布白色的小点,具体成因待考。杨师兄先用滚水充分洗壶,然后将茶样掰成两三个小块置入壶中。用沸水浇淋壶身,然后拿起茶壶摇晃震荡片刻进行醒茶。醒茶之后清闻有陈香,无冷香,无明显仓味。又两度将沸水注入壶中,立即出汤至公道杯,又将茶汤浇淋壶身(洗茶)。洗茶的茶汤颜色橙黄,澄澈透亮,无悬浮杂质,有荷香及陈香,无异味。

第一泡:将沸水缓慢注入茶壶,盖上壶盖,又用沸水浇淋壶身,等待5 秒左右出汤至公道杯,又由公道杯分注至茶杯。茶汤颜色橙红,澄澈透亮,表面有一层薄薄的油膜,无杂质。入口感觉清爽,无任何苦涩,有轻微的甜味,有清新荷香,略带药香。饮后20秒左右舌面有轻微的回甘。

第二泡:冲泡方法同上。茶汤颜色橙红,澄澈透亮,无杂质。入口感觉滑爽,无任何苦涩。荷香及药香转浓,甜味更加明显。舌面、舌底以及舌两侧回甘迅猛,喉咙部位生津不断。

第三泡:将冲泡时间延长至10秒。汤色橙红,入口滑爽,甘甜醇厚,无苦涩,回甘及生津迅猛,味觉感受强烈持久。清闻公道杯,荷香扑面并略带药香,无杂味。

第四泡:冲泡方法与品饮感觉与上一泡类似,茶汤颜色与第一泡无明显差别。开始有上头的感觉。

第五泡:与第四泡感觉类似。

第六泡:与第五泡感觉类似。清闻公道杯,又有些许枣香。

第七泡:茶汤颜色略浅,但是依然甘甜清冽。

第八泡:茶汤橙黄,澄澈透亮,甘甜醇厚丝毫不减,有醉意。

最后看一下叶底。茶叶乌黑,以碎叶为主,大小尺寸匀称,有相当分量的小细枝。茶叶表面油脂丰富,油光可鉴。(如下照片,分别是第一、三、五、七泡的茶汤。)


与之前喝过的湿仓老普相比较,个人感觉有一些细微的区别。在品相上,这一泡干仓老普显得干净利索,湿仓老普则有点面目模糊。醒茶之后清闻湿仓老普,霉味较 重,前几泡茶汤也都有这个问题,干仓老普则霉味不甚明显。湿仓老普有浓郁的槟榔香,茶韵复杂并略带杂质感,干仓老普则荷香扑面,茶韵醇厚且澄澈透亮。

又另:写这茶记时,看着当时的照片和草草写就的茶录,舌底竟不由自主地开始回甘生津,仿佛又喝了一遍这茶似的,甚是过瘾。

品茶作业(小结)

By , 2009年10月14日 3:45 下午

跟陈老师学习喝茶,用八个星期的时间完成了初级班的课程。经过段时间的学习,我从一个喝白开水的人变成了一个喝茶的人。陈老师要求所有的同学都交一个小结性的文字。在这里我将这段时间的心得和体会总结一下,算是这门课的总结吧。

我是学习工科出身的。工程师所共有的缺点,便是理性思维强于感性思维。我们描述一个事物,总是从它的尺寸、颜色、软硬程度等等物理参数入手。这些物理参数不仅可以重复测量,并且不同的人进行测量可以得到相同或者相近的值。品茶和品香,除了如上所述之物理参数之外,还要体会茶和香带给人的嗅觉和味觉感受。这些感受,至少在目前是无法量化测量的,并且不同的人的感受是会有差别的。这个差别,就犹如佛法中的显法和密法。显法是可以使用语言文字来表述,并且可以通过逻辑思维来理解的;密法则是无法使用语言文字清楚表述,是需要个人去切身体会和感受的。

我学喝茶,就是为了训练自己的嗅觉和味觉。同样的茶叶,不同的茶具、投茶量、用水,水温、冲泡时间,可以泡出完全不同的效果。以前不会喝茶的时候,就知道这茶是浓了还是淡了,是苦了还是涩了,但是说不出来到底是多浓多淡,多苦多涩。学习喝茶之后,才懂得如何分辨茶叶的老嫩以及杀青、烘焙和发酵程度,才知道应该细心观察口腔不同部位的感觉,哪里苦涩,哪里回甘,哪里生津。上午有空的时候,静静地备好茶具,倾听热水在水壶中沸腾翻滚的声音。等水声停下来,轻轻地将水注入盖碗,那茶叶在盖碗里款款地舒展开来,柔柔地露出鹅黄浅绿的笑脸。喝茶这么平淡无奇的事情,突然间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我常常听说,“阳明格竹”乃是朱熹“万物皆有天理”的反例。王阳明先生的《传习传》中也说:“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然而我总觉得这个结论过于草率。如果事先明确格物的对象、方法和目的,“格物致知”并非一句清谈。且看近两百年来自然哲学领域的种种成就,哪一样没有经过“阳明格竹”般的卓越努力?若是说到伦理学层面的真理,香严童子观诸比丘焚烧沉香进而悟道,也是一个有力的例证。(《楞严经》云:“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沈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本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拿喝茶这件事情来说,认真地观察茶以及喝茶时候的种种感受,便能够掌握各种茶的习性,泡出好喝的茶来。因此,“阳明格竹”的失败,只能够说是阳明先生搞错了“格竹”的方法和目的,而不是“万物皆有天理”的失败。

茶和香,都需要经过训练的鼻子和舌头才能够体会其中的奥妙和乐趣。这个训练并不复杂,给人的好处却很多。从简简单单的一支香,一杯茶,就可以体会到生活的诸多乐趣。找一点闲暇时间,叫一位要好朋友,点一支红土线香,沏一泡陈年普洱。静静地坐着,不说话。喝完了茶,相视一笑,足矣。

Panorama Theme by Themoc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