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闻香品茗

《沉香》幻灯片(初稿)

By , 2009年3月11日 9:15 下午

这是最近写的关于沉香的一套幻灯片。解说词还没有来得及整理,不过图片还挺好看的,先发出来给各位朋友看看吧。

88年的8853

By , 2009年1月18日 6:28 下午

首先声明一下:我是茶盲,并且是全盲。

这次到广州来,本来是要推销的,结果却多带了两块8853飞回北京。可见我是个很好的买家,也是个很差的卖家。

那天我在芳村廖小姐的档口展示朋友捎来的一支线香。因为廖小姐对线香没有把握,又邀来台湾的彭先生一起玩赏。我本不善与生人交往,但是托廖小姐家陈年普洱的洪福,竟然与彭先生一见如故。两个人坐在廖小姐的档口聊了两个多小时,意犹未尽,又恐耽误廖小姐的生意,遂移师到彭先生的家里。彭先生的茶,甘醇醉人,满口留香。我本来对茶一无所知,牛饮之后竟欢喜雀跃,满心仰慕。我本来就有意学习一些和茶有关的知识,遂向彭先生请教入门的方法和技巧。彭先生看我愚钝,恐怕我被劣等粗茶所误,不吝拿出自己收藏的88年的8853铁饼为我讲解。

这一块茶饼,其貌不扬。从那不甚讲究的编织口袋里面拿出来,连个标示都没有。虽然是圆形,但是又不够圆,有点象我们家清扬婉兮做的面饼,只是厚点而已。茶饼底部有一圆形凹槽,并不十分居中,正面缓缓鼓起成小丘状。放在鼻子底下闻了闻,没有家里那些普洱茶的霉味,用古乐茶轩妙妙的话来说就是很干净的味道。托在手中掂量,沉甸甸地很有份量的感觉。用手试着掰了一下,掰不动。彭先生拿刀子剔下几小块来,放在茶盘里也就是一些干草碎叶的样子,真的不敢相信能够卖到上千块银子。(当然,象沉香这样的烂木头,扔到王府井大街上也不会有人拣,同样能够卖出很高的价钱。)

第一泡,茶汤浅黄。闻起来没有霉味,但是也感觉不出和其他茶的更多差别(瀑布汗一下象我这么没有素养的牛)。入口时感觉滑润,略有一点点苦涩。

第二泡,茶汤金黄。闻起来有一种沉稳的味道,入口之后舌底生津。非常期盼下一泡的感觉。

第三泡,茶汤橙黄。香味醇厚,入口之后齿唇留香,微微有苦味,但是又迅速转为甜味。

第四泡,茶汤转红。 已经描述不出来香味了,只记得不停地咽口水。我的神啊,请您原谅我在语言和文字方面的贫瘠。

第五泡,茶汤深红。只记得彭先生说:“对于一个不懂茶道的外行来说,喝了心生愉悦的就是好茶,喝了还想喝的就是好茶。”

第六泡,茶汤深红。之前看到“甘甜”这个词,总是觉得“甘”和“甜”指的是同一个意思。喝了这茶,才知道“甘”和“甜”原来并不一样。想起在旺琪的小店里用我制作的沉香精露滴到纯净水里当茶喝的情形,就是那种感觉。

第七泡,茶汤深红。彭先生向我介绍他所理解的茶气,然而对牛弹琴实属不易,更何况是头醉牛。

回到北京,请来茶道中人陈见老师与古乐茗轩的姜老板一同品赏。最初两泡,陈老师尚不以为然,但是从第四泡开始便赞不绝口。经过十多泡之后,茶气毫无衰减之意,索性煮了彻底榨取其精华。煮过两遍,依然香气浓郁,甘醇迷人,不由得不令人欢喜赞叹。

陈老师说:“由俭入奢易,有奢入俭难。修习茶道,通常是按照从低到高这个顺序去喝,才能够领会好茶和坏茶的分别。你一开始就接触这么好的茶,再去接受次一点的茶,恐怕是不太容易了。”

下面的图片,是在古乐茗轩和陈老师品茶时候拍下的。


陈老师摆放的茶具,除了茶壶和茶杯之外,都是陈老师的收藏。


第一泡的茶汤。


第二泡的茶汤。


第五泡的茶汤。


第十泡的茶汤 。

零碎 — 关于沉香油

By , 2009年1月14日 1:37 上午

(1)精油的定义和制备

在谈沉香油之前,有必要交代一下精油的定义以及其制备工艺。

精油是一个比较笼统的称谓,在商业上通常称为“芳香油”,在医药上又通常称为“挥发油”,用来指代通过蒸馏、压榨、萃取(浸提)、或吸附等物理方法从芳香植物的花、叶、枝、片、根、茎、果实、种子或分泌物中提取的具有一定香气和挥发性的油状物质。通俗地讲,这种油状物质是植物中原有含香成分提炼浓缩之后得到的精华,因此又将其称为精油。精油不是某种单一的物质,而是许多不同化学物质的混合物。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通常采用如下四种方法来制备精油:

一、水汽蒸馏法。植物精油的成分,其沸点通常在150到300摄氏度之间,在常压下有一定的挥发性。在加热条件下,可以随水蒸气逸出。将植物的含香部位粉碎之后进行蒸馏,精油和水在蒸馏釜中发生共沸,经过冷凝装置后凝聚出油滴,进行油水分离之后分别的到精油和花水。在具体操作上,又有常压蒸馏,加压蒸馏,减压蒸馏,也有浸水蒸馏和隔水蒸馏。从油水分离器分离出来的精油称为“粗油”,需要进行静止、澄清、脱水处理,得到“直接油”(也叫“一次油”)。将直接油进行脱水、过滤、净化后得到精制精油。水汽蒸馏法得到的精油通常只能够得到植物芳香成分中的高挥发性成分,因此其得率(精油重量与原材料重量之比称为得率,也叫做收率)比较低。

二、溶剂萃取法。这种方法也称为溶剂浸提法,是利用挥发性有机溶剂将植物含香部位的某些成分溶解出来,又利用有机溶剂低沸点和高挥发性等特点通过蒸馏或者蒸发的方法去除溶剂,从而得到植物精油。经常采用的有机溶剂包括乙醇、乙醚、丙酮、石油醚、苯、甲醛等等。简单地讲,能够溶解于水的物质大部分可以溶解于有机溶剂,所以溶剂萃取法得到的结果包含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大部分物质。另外,有机溶剂的溶解能力远强于水,因此有一部分原来不能够被水溶解的物质会溶解到有机溶剂中来,因此溶剂萃取法得到的结果还包含水蒸气蒸馏法不能够得到的物质 -- 这些物质主要是色酮、植物蜡、树脂和色素。因此溶剂萃取法制备精油的得率通常要比水蒸气蒸馏的方法要高很多。

需要澄清的一个概念是: 将有机溶剂浸出物溶液通过蒸馏或者蒸发的方法去除有机溶剂后得到的产物并不能够被称为植物精油,仅能够被称为浸膏。在浸膏中除了含有植物精油之外,还含有植物蜡、色素、树脂等杂质,以及相当浓度的残留溶剂(大概为10%左右)。由于有机溶剂通常对人体有害,并且产生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因此不能够直接将浸膏应用于宗教、医疗、水疗等等应用,但是可以直接应用于化工领域。如果将浸膏在高真空条件下进行精馏,控制蒸馏温度在70摄氏度左右,则可以将浸膏中的残留溶剂去除到常用设备监测不到的水平。将脱除溶剂的浸膏在高真空条件下继续进行精馏,控制蒸馏温度在150摄氏度左右,则可以得到浸膏中的高挥发性成分,其结果与水蒸气蒸馏的结果非常类似,可以称为精制精油。精馏剩下的物质包括植物蜡、树脂、色素和少量残留的精油。

根据我个人有限的经验,通过溶剂萃取法制备精制精油,其得率比水蒸气蒸馏法要高,香气成分更加丰富。

三、超临界萃取法。这种方法可以认为是溶剂萃取法的一个特殊情形,只不过使用的不是有机溶剂,而是在高压状态下的液态二氧化碳。在高压条件下,二氧化碳可以是一种液态物质,具有很强的溶解能力,可以将植物含香成分中的萜烯类化合物、色酮、植物蜡、树脂和色素溶解出来。这些化合物和液态二氧化碳被转移到分离釜后进行减压,在常压下二氧化碳变成气体逸出,剩下的就是萜烯类化合物、色酮、植物蜡、树脂和色素的混合物(粗油)。通过真空精馏的方法对这些混合物进行处理,就可以得到精制精油。同样,精馏剩下的物质包括植物蜡、树脂、色素和少量残留的精油。

四、碾磨压榨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含油量比较高的柑橘类精油的提取,例如红橘、甜橙、柠檬、葡萄柚等等。这些植物的特点是其含香部位在其外果皮的表层,油囊直径大,可以通过破碎的方法来迫使油囊破裂并释放出精油。精油从油囊释放出来之后,使用喷淋的方法采集,经过沉降、过滤、离心分离之后得到粗油。粗油放置在5 到10摄氏度的条件下静置一段时间,可以使得粗油中的微量水和细微杂质充分沉淀,再次分离出水和沉淀物。在此基础上通过减压过滤除去细小的悬浮杂质,便可以得到精油产品,称为“冷法油”。柑橘类精油中含有大量的萜烯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对香气的贡献甚小,经长期放置后又容易发生氧化和聚合反应影响精油质量。为了提高柑橘类精油的质量,通常需要进行除萜处理,得到精制精油。

(2)沉香油的制备和成分

这一个部分的介绍,是以我使用过的海南沉香(百木香)为例子的。其他产地的沉香,由于树种的不同,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

沉香木的精油含量很低,在技术上只有采用水汽蒸馏法、溶剂萃取法和超临界萃取法才可以得到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精油。为了尽可能多地提取出沉香木中的精油成分,通常都需要把沉香木进行粉碎处理,使得其精油成分能够更容易地分离出来。

利用水汽蒸馏法,直接从油水分离器里得到的粗油呈奶白色或者淡黄色,流动性比较差。在5 摄氏度左右转变为蜡状,看起来有点象炼乳。 其挥发速度为中板,醇厚香甜,有凉意,没有令人不快的异味。一次油和精制精油从外观上来看要更加清澈,但是其他物理性质(气味、颜色、流动性)与粗油是基本相同的。需要注意的是,从物理性质上来看,使用不同等级的沉香木,使用水汽蒸馏法得到的结果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差别。也就是说,使用高等级沉香木可以得到更多的精油,但是其物理性质与使用低等级沉香木制备的沉香油是基本一样的。(没有详细分析化学成分的差异,很遗憾。)

利用溶剂萃取法,经过蒸馏或者蒸发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浸膏为金黄色,在数量比较大的情况下由于透明度太低的原因呈现为黑色。这里面的原因是溶剂萃取法会溶解出分子结构比较复杂的植物蜡、树脂和色素。在室温下(15摄氏度左右)流动性看起来很好,这是因为其中残留有相当数量的溶剂。在真空条件下再次除去残留溶剂,经过精溜得到的精制精油(挥发性成分)为淡黄色,与水汽蒸馏法得到的产物在外观上类似,但是比其颜色稍深(这一点不是非常肯定,因为精油随着存放不善的原因也会因为变质而改变颜色)。精溜残余物的颜色非常深,流动性非常差,有时在15摄氏度左右便转变为蜡状(因为这里面含有大量的植物蜡)。

利用超临界萃取法得到的粗油呈金黄色,流动性很差,在10摄氏度左右即转变为蜡状,这是因为里面含有大量的树脂和植物蜡。这个粗油的味道与水汽蒸馏法的味道非常相似,但是在其头香中多了一种腥气。这种腥气是植物本身的气味,但是没有出现在水汽蒸馏法的产物中,估计是在煮熟之后这种含有腥味的物质发生了某种转化。此外,超临界萃取法得到的精制精油的物理性状与溶剂萃取法得到的精制精油类似。

采用如上三种方法制备精制沉香精油,其收率有所差别,但是都非常有限。以市面上平均价格为5000元一公斤的海南沉香片作为原料,其收率通常在千分之一二左右。精制沉香精油的昂贵,由此可以略见一斑。

沉香精油是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物,比较复杂。下面根据我所阅读到的有关文献做一个总结,有一些内容没有经过我的实证。

沉香精油中的挥发性成分可以通过气相色谱来进行分析。主要包括白木香酸、白木香醛醇、沉香螺旋醇、沉香螺旋醛、沉香呋喃倍半萜、去氢白木香醇、异白木香醇。这些成分在用水汽蒸馏法、溶剂萃取法、超临界萃取法得到的精油中都是存在的。

沉香精油中的非挥发性成分包括多种色酮,三萜、卡拉酮和呋喃酸。这些成分通常出现在通过溶剂萃取法和超临界萃取法得到的浸膏和粗油当中。 水汽蒸馏法得到的产物仅包括沉香木中的高挥发性成分,所以没有监测到这些物质。

色酮是沉香结香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人工促进沉香结香方面的研究当中,通常采用监测色酮的方法来监测某种人工促进结香的方法是否有效。(值得注意的是,沉香的香气主要来自于倍半萜,大部分正式发表的关于人工促进结香的论文都没有进行倍半萜检测。)

(3)沉香油的交易和使用

市面上大部分的沉香油,都避免了使用“沉香精油”这个名称,因为这个名称所对应的内容的定义比较清晰。笼统地叫做“沉香油”,便大大地拓宽了可能用这个词来指代的物质的范围。为了方便各位进行比较鉴别,我想首先对“沉香油”这个相对模糊的词做一个相对清晰的定义。

我所定义的沉香油,包括(1)使用纯料沉香木通过水汽蒸馏法得到的粗油、直接油和精制精油;(2)使用纯料沉香木通过溶剂萃取法得到的浸膏和精制精油;和(3)使用纯料沉香木通过超临界萃取法得到的粗油和精制精油。在这个定义中我强调要使用纯料沉香木,但是并不限制沉香木的等级和质量。这就犹如用一级小米和二级小米熬出来的粥都可以叫做小米粥,但是如果添加了狗尾巴草就不可以简单地称为小米粥了。

市场上的确存在满足如上定义的沉香油,但是数量不多。市场上流通的大部分所谓“沉香油”,基本上属于“小米狗尾巴草粥”的类型。如果小米足够多,添加一点狗尾巴草来增加就餐的兴趣,大部分人估计不会有太多的意见。问题在于,当小米的价格要远大于狗尾巴草的价格的时候,这个“小米狗尾巴草粥”里面小米的含量实在太少,乃至于这碗粥根本就喝不下去了。

我个人走访过海南、广东、广西的多家“沉香油”加工厂。 这些加工厂大部分采用溶剂萃取的方法进行生产,将经过蒸发或者蒸馏去除溶剂的浸膏称为“沉香油”出售。除了沉香木之外,添加到原料里面的非沉香木包括香茅草、广藿香、檀香木、花梨木、印度紫檀。这些浸膏通常呈黑色,由于加工设备过于简陋的原因含有大量的残留有机溶剂(有的高达10%甚至更多)。因为原料里面确实有一些沉香木,这些“沉香油”里面也含有微量来自沉香木的挥发性成分。在这种非常复杂的混合物中,沉香精油的香味非常特殊,其留香时间也最长,因此涂抹到皮肤或者织物上还是会闻到沉香油的味道。来自其他植物的挥发性成分因为其挥发性比较好,又经过有机溶剂的稀释,很快就会挥发掉,最后只留下沉香油的香气。这时候“沉香油”的制造者和销售者就会告诉你:“你看,这就是沉香油的香气。刚才不太好闻,是因为浓度太高了。”

鉴别沉香浸膏是否为纯料沉香木所制成是比较困难的。我个人推荐两个方法:一是分子蒸馏,一是气相色谱。用分子蒸馏方法首先在70摄氏度和10KPa的低真空状态下去除残留溶剂,然后在150摄氏度和1 Pa的高真空状态下进行分子蒸馏,得到的精制精油如果和由水汽蒸馏方法制备的沉香精油类似,可以认为这个“浸膏”比较可信,反之则比较不可信。如果将浸膏那去做气相色谱分析,看看这里面到底有哪些成分,显然会更加精确一点。

在过去两年的学习过程中,我曾经从市面上购买过数十种不同来源的“沉香油”。通过分子蒸馏的方法去进行判别,没有一种“沉香油”能够满足我上面的定义。

沉香可以入药,从理论上来讲沉香油也可以入药,但是缺乏相关典籍的支持,因此一定要慎重。

水汽蒸馏法制备沉香油的副产品沉香精露(花水)可以做沉香茶。在50毫升的矿泉水中加入0.5毫升的沉香精露,喝了之后齿唇留香。沉香精露缺乏定香能力,可以添加千分之一的藿香油作为定香剂,得到品质不错的沉香香水。

有一些销售沉香工艺品(例如手钏)的商家会推荐用户涂抹一点沉香油来维持或者是增强其香气。如果使用的是精制的沉香精油,我觉得没有太大的问题。如果使用的是通过溶剂萃取法得到的沉香浸膏(也就是市面上那些颜色很深的“沉香油”),我个人建议不要这么做。其中原因非常简单,沉香浸膏中残留的有机溶剂会溶解出沉香木中的挥发性成分、植物蜡、树脂和色素,从而降低这块沉香木的质量。

最后,如果你不能够确定沉香油的制备方法和纯度,千万不要内服。乙醚、丙酮、石油醚、苯、甲醛这些东西都不是好惹的。

新玩具

By , 2008年12月30日 10:55 上午

昨天从从爱家收藏搬回来的新玩具。闻香炉是纯手工制作的。香碳、香具和香灰都是日本松荣堂的。暖炉子所用之沉香片是我自己搜集来的。

掌柜的又送了我一些香材,作为修习之用。包括:檀香,乳香,安息香,薄荷,木香,毕澄茄,琥珀,龙脑,甘松,没药,茱萸,甘草。

为了对不同香材进行比较,又要了两只电子闻香炉。这样就可以在相近的温度状态下去比较不同香材的发香特点。

修习香道,有两部必读的宝典,一是《黄帝内经》,一是《本草纲目》。

败家之最高境界,是真烧。

香道入门

By , 2008年12月23日 11:19 上午

昨天有幸得到茶道中人陈老师的指教,学习了香道中隔火薰香的方法。在这里做一个简短的笔记,与各位同修分享一下。

香道用具:

闻香炉
无烟香道碳
香灰
灰拍
香筷
香镊
香碟
香材

操作步骤:

1. 在闻香炉中放入香灰。对于经常修习薰香的人士来说,香灰可能是一直都留在香炉里面的,也就是所谓的以灰养炉。香灰的来源也有不同,可以从修习薰香的同修那里讨要,可以从专业的薰香商店购买,还可以从名山古寺的香炉里请。

2. 用香筷将香灰捣松,在闻香炉的中心位置挖一个碳孔。碳孔的大小和深度要根据香碳的尺寸来决定,以刚好能够将香碳完全埋入为宜。

3. 点燃香碳,以香碳变成红色但是没有明火为宜。利用香筷将香碳放入碳孔,并用香灰盖上。

4. 使用香拍将香碳周围的香灰堆起,轻轻拍打以调整其形状、大小和高度,形成一个方坛。 方坛的顶部要尽可能平整。香灰覆盖香碳的厚度,要根据香碳的燃烧特性以及所使用的香材来决定。如果需要的温度比较高,就要埋得浅一些,反之则要埋得深一些。

5. 在方坛的顶部扎一个通往香碳的气孔能够有助于香碳的燃烧,也可以借此控制香碳的燃烧速度。比较好的香碳,例如日本无烟香碳,则不需要这样的处理。

6. 用香镊将香盘轻轻放到方坛的顶部。传热性能比较好的云母片和银片都是作为香盘的好选择。

7. 将香材切割成小薄片状,用香镊降其放置到香盘之上。如果香材出现冒烟的情况,说明香盘的温度过高,需要增加香碳上面香灰的厚度。

8. 香材经过香碟的加热,很快便有香气逸出。一只手从炉底轻轻托起香炉,另外一只手拱成空心半球状以聚拢香气。 将香炉放在胸前,缓缓吸气品香。不要将香炉过于靠近头部,不要正对香炉呼气。

9. 慢慢观察香材的颜色、形状、香味随着时间的变化。

其他记录:

昨天我们首先品赏过来自越南的红土沉(熟结),随后又品赏了来自海南的白木香(生沉)。 个人的感觉,是白木香的香味比红土沉更纯洁,用妙妙的话来说就是更干净。究其原因,可能是红土沉在泥土中被掩埋了千百年之后其成分要更加复杂。

目前常见的闻香炉有两大流派,一是宋式,一是日式。台湾的同修通常喜欢日式的闻香炉,而大陆地区的同修更偏爱宋式的闻香炉。

古制的闻香炉通常为扁鼓腹,束腰,可能是为了更好地保持温度和聚拢香气。由于香道在中国大陆地区失传已久,在香具设计方面的知识并不多。近代所制香具,以圆柱形居多,在工艺美术方面的考虑要多于香道方面的考虑。

最后说一句,古乐茗轩真是个不错的去处。第一,茶好;第二,古董多;第三,女孩好看。地址:平安大街,东四十条桥西500米,路北。

零碎 — 关于沉香

By , 2008年3月24日 7:35 下午

(1) 沉香是什么?

沉香树泛指能够产生沉香树脂的瑞香科(Thymelaeaceae)沉香属(Aquilaria)植物,在世界范围内一共有15个树种。中国的沉香树,通常是指一种学名为白木香的常绿乔木,其拉丁名称为Aquilaria sinensis (Lour.) Gilg,民间又称为土沉香、香树、女儿香、牙香树。沉香树喜暖耐干旱,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海南、广东和广西,在云南、福建、香港和台湾也有少量分布。在中国,沉香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在阿拉伯国家,沉香是一种高雅的香料;在宗教中,沉香是佛教七宝之一,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经典中也有广泛的记载。由于市场对沉香以及沉香制品的需求广泛,世界各地的沉香被盗伐的现象非常严重,目前野生沉香的数量已经非常有限,基本上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ion, ICUN)将6 个沉香树种列入“受威胁”等级,华盛顿公约组织(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CITES, 又称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于1995年将容水沉香(Aquilaria malaccensis)列为附录二中的保育种,更于2004年修订时将沉香属(Aquilaria)所有种和拟沉香属(Gyrinops)所有种列为附录二中的保育种。

在自然界的沉香树中,只有极少数的个体会产生沉香树脂。沉香树脂形成的原因,在学术上尚没有明确的结论。通常的观点是受到外伤(例如鼠吃虫咬,台风击断,人工砍伐)之后,出于自身的俞伤机制,沉香树会分泌出树脂来保护自己。经过多年的沉积之后,沉香树受伤部位的树脂浓度越来越高,其颜色也越来越深,将受伤部位采收下来,便是可以直接利用或者是进行深度加工的沉香木。另外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沉香树脂被储藏在沉香属植物的心材部位,在受到真菌感染之后才会大量的分泌出来。这种观点的依据是在野生沉香树周围经常可以发现某几种丝状真菌。但是在通读了已经发表的种种相关论文之后,我发现并没有可靠的数据能够证明这些丝状真菌能够促进沉香树脂的分泌,相反却会抑制沉香树本身的成长。比较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国内某学者的一系列试验,他在一个封闭的组织培养系统中加入某种真菌提取液,进而在培养出来的白木香细胞当中检测到了沉香树脂中的某种特征成分。在论文的结论部分,作者仍然将沉香树脂的成因归结为植物的俞伤机理,不过我总认为这个结论过于保守。在一个封闭的组织培养系统中,续代培养了一定时间的白木香细胞可以被认为是健康的细胞,因此很难用植物的俞伤机理来解释这个封闭系统当中发生的事情。我更倾向于认为是真菌提取液中的某种多糖被白木香细胞所吸收之后,经过正常的新陈代谢被转化成白木香树脂。如果这个过程真的是这么简单的话,理论上让白木香多吃糖就可以产出沉香木了。

到目前为止尚未看到任何让白木香吃糖的报道,不过某学者在一次喝早茶的时候认为这个想法值得深入探讨。

沉香木的采收,就是将沉香树干上结有沉香树脂的部位锯下来,剔除朽木后得到颜色较深质地较硬的部分就是沉香木。采收沉香的同时会在沉香树上造成新的伤口,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在伤口部位又会分泌出新的沉香树脂。一般来说,沉香树受伤的时间越长,沉香树分泌的树脂越多,产生的沉香木质量越好。从理论上来讲,只有尽可能地延长沉香树的寿命,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效益。问题在于目前大部分的沉香采收行为都属于非法盗伐,采香人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在山野调查中我们经常发现采香人将生长了几十年的沉香树连根放倒,仅仅挖走很小的一片沉香木之后便将树干抛弃在荒野。这种疯狂的盗伐行为,使得野生的沉香树越来越少,同时也使得沉香的价格越来越高。根据我个人对海南地区沉香市场的了解,五年以后在海南岛可能很难找到成年的野生沉香树了。

(2) 沉香的交易

华盛顿公约组织将沉香属的所有种均列为附录二中的保育种,所有缔约国无论是出口或者是再出口沉香木及其衍生物都必须出具华盛顿公约许可证。由于各国政府对华盛顿公约许可证的监管比较严格,大部分国家的沉香贸易均为灰色交易或者是黑色交易,也就是游离于政府的监管范围之外。譬如说中国的沉香木,往往以中药甚至是木材的名义报关流入东南亚以及阿拉伯市场,而被海关记录下来的沉香进出口数量微乎其微。黑市交易造成的结果是沉香以及沉香制品的价格极度不透明,同样的沉香木,其价钱在不同的卖家或者是买家那里可以有十倍甚至是百倍的差异。比较保守的估计是颜色较黑并且多油脂的国产沉香大概为10000 元一公斤 — 这个数字足以支持沉香木当之无愧地接受“世界上价格最昂贵的木材”这个荣誉称号。如果利用这个级别的沉香木使用传统的水汽蒸馏方法提取沉香油,其收率大概在0.2%左右,就算不考虑蒸馏设备以及能源等方面的投入,每克沉香油的售价也得在5000元左右才能够勉强保住成本。

不过,你买到的沉香木或者是沉香油是真的吗?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你所买到的沉香木或者是沉香油,有大于99%的可能性是假的。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如此之多的沉香,足以支持医药、水疗、香料、宗教等多个领域的大量需求。

沉香木的造假,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较低的层次,是直接将非沉香属的木头当成沉香木来卖。由于沉香木的纹理、色泽和香味非常特殊,经常接触沉香木的交易者一般都能够分辨出来,因此这个层次的造假现在已经不多见了。较高的层次,是将品质比较低的沉香木通过渲染、浸泡、或者是烧烤的方法改变其表面的色泽和含油量,从而当成品质比较高的沉香卖出去。目前市面上流通的沉香木,基本上都经过某种处理以获得更好的卖相。更高的层次,是将不同产地的沉香混为一谈 — 马来西亚的沉香当作越南沉香来卖,越南沉香当作印度沉香来卖。不同产地的沉香,由于其有效成分和香味等方面的差异,在市场上的价格也有较大的不同。然而,即使是经验非常丰富并且嗅觉极其灵敏的行家,也很难准确地辨别出一片沉香的原始产地来。

目前有三种方法可以提取沉香油:水汽蒸馏法、超临界萃取法、溶剂萃取法。由水汽蒸馏法获得的沉香油,其主要成分为倍半萜,颜色为白色或者是淡黄色,流动性较差,看起来有点像是猪油。本文的最前面贴了一张照片,那些悬浮在水中的白色小珠子,就是我在实验室中用水汽蒸馏法制备的沉香油。超临界萃取法获得的沉香油,其主要成分为倍半萜、色酮、树脂和植物蜡,颜色为橙黄色或者是橙红色,流动性较好,看起来有点像香茅油。我也曾用超临界萃取的方法制备过沉香油,其味道确实要比水蒸气蒸馏的产品要好很多,但是从经济上来讲并不是十分划算。这一方面是由于超临界萃取的设备造价太高,另一方面是由于沉香木的含油量实在太低。此外,超临界萃取的结果不仅包括我们所需要的倍半萜和色酮,也包括我们所不需要的植物蜡甚至是树胶,还需要对其进行分馏或者是其他处理。溶剂萃取法和超临界萃取法的结果比较类似,只是产物中增加了残留的有机溶剂。残留的有机溶剂通常对人体有害,需要通过分馏或者是其他方法去除。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很难将提取物中残留的有机溶剂完全去除,因此用溶剂萃取法提炼到的沉香油在市场上不是很受欢迎。

沉香油的造假,通常是往沉香油中加入价格比较低的其他精油或者是溶剂,将混合油当成纯沉香油出卖。常见的添加剂包括香茅油,花梨油,藿香油,等等。我曾经在某学术刊物上看到一篇文章,里面提到沉香油的成分包括大量的香茅醇,想来是作者在进行色谱分析的时候使用了市面上买来的样品。这样的沉香油,至少还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对人体可能没有太大的危害。最可恶的造假,则是用人工合成的化工产品来当作沉香油来销售。市面上出售的沉香油通常为橙黄色或者是黑色的液体,流动性很好,初闻起来有一点点臭味,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又显出沉香的香甜来 — 这种沉香油可能属于(1)溶剂萃取的产物,但是没有完全去除溶剂,或者(2)添加了其他植物制造的混合油,或者(3)人工合成的类似于沉香油的化工产品,可能添加了少许的沉香油。纯正沉香油的定香性能非常好,能够长时间地停留在皮肤或者是织物上。用酒精配置1:100的沉香酊剂,涂抹到皮肤或者是织物上后酒精会迅速挥发,几个小时之后还可以轻易地在皮肤或者是织物上闻到沉香的香味,因此非常难以通过闻的方法来鉴别沉香的真假或者是判断沉香的含量。

(3) 沉香的种植

目前在我国的海南、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区都开始大规模的种植沉香树,希望能够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来向市场提供沉香木以及沉香制品。在海南,超过五年树龄的沉香园估计有五千到一万亩左右。在广东,超过五年树龄的沉香园估计有三万亩左右。目前国内人工种植的树种大部分为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 Gilg),但是在广东恩平县开始引种市场价值更高的印度沉香(Aquilaria agallocha)。

白木香种植到第5 年的时候,树径不过5 到8 厘米,一直到第8 年才能够成长到10厘米左右。一般的观点是,沉香树只有成长到一定树径时,才具备分泌沉香树脂的能力。在本文的一开始我们还提到,在自然界的沉香树中,只有极少数的个体会产生沉香树脂。也就是说,一个农民可以种植上百亩甚至是上千亩沉香树,但是这些沉香树是否会结香还是个未知数,更不要说是量化地估算未来的盈利了。由于传统上认为沉香树只有受到外伤之后才会结香,因此某些苗木基地指导香农用刀斧或者是电钻人为地给沉香树造成外伤,企图以此促进沉香树结香。我在海南屯昌县看到一片种植了二十年左右的沉香园,每棵沉香树从树头到树顶每隔一定距离就有一个电钻造成的伤口。虽然这些伤口的年龄已经超过五年,但是在伤口部位并没有发现结香的迹象。近年又有一些公司宣称掌握了植菌的技术,可以通过向沉香树植入丝状真菌来诱导沉香树脂的分泌 — 在前面我已经提到,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证据支持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同样在海南屯昌县,在一家宣称掌握了植菌技术的公司的陈列室里,我看到了一些据说是通过植菌方法产生的沉香木,这些沉香木的纹理、质地和香味都与天然产生的沉香相差甚远。

 

Panorama Theme by Themoc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