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内IaaS市场的一些个人看法
前段时间我通过电子邮件接受了《网络世界》记者于翔的采访,就国内的IaaS市场发表了一些看法。于翔关于国内IaaS市场一系列的综述性文章今天正式发表,其中引用了我的一些观点。我在接受采访时还对国内的IaaS市场做了一些分析,但是没有被收录在于翔的文章中。我把采访提纲中的主要观点重新整理了一下,算是对《网络世界》这篇专题的一点补充吧。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人的博客文章仅仅代表个人观点,而不代表本人所在公司的观点。
(1)如何评价中国IaaS市场的整体发展?
目前国内的公有云市场的不可知与不可控因素比较多。从服务提供商的维度看,传统IDC服务提供商、大型互联网企业、以及小型创业公司同场竞技,似乎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片大好局面;从具体产品的维度看,大部分所谓“云计算”产品基本上还停留在国外五年前的虚拟主机这个层次,而忽视用户体验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共同特征;从服务质量的维度看,大部分服务提供商没有为产品提供SLA保障,整个行业普遍缺乏质量评估与质量控制体系。在整个行业成熟度较低的情况下,部分规模较大的服务提供商已经开始通过价格战抢占市场。这样的短视行为使得公有云市场在短时间内沦落为红海,公有云服务沦落为物廉价美的代名词,也导致公众普遍认为使用公有云服务存在较大的风险。
相比之下,国内的私有云市场显得相对成熟。大型互联网企业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私有云规划,部分先行者已经完成私有云的实施。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和传统行业的IT部门纷纷表示出对云计算的兴趣,开始评估实施云计算所需要的投入以及可能的收益。在过去两年间,国内市场上涌现出大量在国外开源软件的基础上简单地改头换面后形成的自有品牌云管理平台,其目标客户基本上都是地方政府和传统行业的IT部门。可以比较乐观地认为,国内的私有云市场已经开始进入了收割期。
对于公有云市场来说,主要的困难在于解决用户的信任问题。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现在很多用户已经逐渐接受了公有云服务的概念,并且愿意使用Amazon或者Linode等等国外云主机服务,但是对使用国内云主机服务心存疑虑。在过去两年间,阿里云和盛大云都发生过云主机宕机以及用户数据丢失的事故,使得原本就很突出用户信任的问题雪上加霜。除此之外,由于国家政策以及运营商之间恶性竞争等等原因,数据中心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非常突出。这使得公有云服务降级为通过物廉价美的VPS替代价格昂贵的主机租赁业务,无法承载大型互联网应用的压力,更无法成为培育新型应用和新型业务模式的温床。
对于私有云市场来说,最大的困难则在于降低客户的期望值。特别是在非IT行业,云计算的推广基本上是销售先行吹牛,技术跟进善后。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客户认为云计算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就像前几年被神化的ERP一样,云计算俨然已经成了解决企业IT问题的新万金油。需要强调的是,云计算不是一种新的IT技术,而是一种新的IT模式。这种新的IT模式要求用户以新的方式来使用IT资源,譬如说应用程序需要考虑虚拟机的性能特性,需要从架构层面支持横向扩展,甚至是逐步具备“云觉知”的能力。如果客户仅仅是打算把历史遗留应用迁移到云平台上的话,可能不能够充分发挥云计算的优势,甚至是得到完全相反的效果。
(2)如何看待国际IaaS服务提供商进军中国市场?
亚马逊和微软的云服务进入中国,对本土IaaS服务提供商而言仅仅具有参考作用。在技术层面上,本土研发团队应该早就对亚马逊和微软的云服务有所了解,没有在其产品中提供与亚马逊和微软类似的功能应该是出于市场方面的考虑。在市场层面上,国外大企业或者由于法律和道德方面的双重制约而不具备与国内企业进行正面竞争的能力(例如搜索领域的谷歌),或者只能够在牺牲服务水准的前提下与国内企业进行竞争(例如电商领域的卓越亚马逊)。可以认为,亚马逊和微软的云服务在国内也许可以落地,但是其发展前景并不乐观。整体来说,中国的电信市场是一个保护性非常强的市场,这一点给国外厂商所带来的不便要远大于给本土厂商所带来的不便。对于本土IaaS服务提供商而言,不存在所谓时间窗口的问题,只有国际巨头什么时候黯然离场或者是沦落为本土厂商的问题。
(3)如何看待IaaS服务提供商的混合交付能力?
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国内大部分公有云产品基本上还停留在国外五年前的虚拟主机这个层次,尚不具备提供混合交付的能力。从技术层面来考虑,提供混合交付能力需要服务提供商支持一系列类似于AWS API的编程接口,目前大部分国内厂商都具备实现这些编程接口的能力。从市场层面来考虑,提供混合交付能力意味着用户能够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进行切换,也意味着用户能够在不同的公有云之间进行切换。换句话说,提供混合交付能力意味着存在用户流失的风险,规模较大的服务提供商一般不会主动拓展这方面的能力,但是处于起步阶段的创业企业有可能会将此作为吸引用户的重要特性。
(4)如何看待企业内部私有IaaS服务?
Eucalyptus公司在中国的业务主要帮助企业规划和建设自己的私有云。我们的客户主要集中在政府、教育、制造、流通等行业。我们的客户对于披露与自身相关的信息存在一定的顾虑,因此我们无法提供与客户或者项目相关的信息。
通常来讲,传统行业的私有云客户不仅仅是为了整合服务器资源而部署IaaS。他们在弹性负载均衡、自动横向扩展等等方面的需求超过一般人的想象。要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往往意味着需要对现有应用进行改造,或者是将应用部署在PaaS之上。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不同的客户对IaaS有不同的期望值,部署IaaS之后的使用情况也不尽相同。
(5)如何看待IaaS领域开源与闭源多种解决方案群雄并起的局面?
竞争促进创新,多家厂商之间的竞争必然会给用户带来实惠,譬如更低的价格和更好的功能。目前云计算市场依然在持续发展之中,远远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可以预见,未来这个领域的竞争还有越来越激烈。
关于闭源技术与开源技术之间的竞争,我在去年10月的博客文章《虚拟化、云计算、开放源代码及其他》中曾经有过专门的论述。我们今天所处的商业环境,与上个世纪80年代自由软件运动(Free Software Movement)刚刚兴起的时候已经有了很大不同。自1998年NetScape第一次提出开放源代码(Open Source)这个术语起,开放源代码就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软件研发、推广与销售模式,而不是与商业软件相对立的替代品了。开放源代码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并不比传统的闭源模式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准。同样,在解决工程问题的时候,客户所看重的往往是解决方案的性价比而不是道德水准。
关于开源项目的盈利问题,Marten Mickos(Eucalyptus的CEO)在担任MySQL公司CEO期间曾指出:“如果要在开源软件上取得成功,那么你需要服务于:(A)愿意花费时间来省钱的人;和(B)愿意花钱来节约时间的人。”在中国的商业环境中,IT公司(或者说互联网公司)通常是愿意花费时间来省钱的,而非IT公司(或者说传统行业)通常是愿意花钱来节约时间的。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非IT公司往往不在乎软件是否开源,但是非常注重开源软件的可定制性。
[…] via 婉兮清扬 http://www.qyjohn.net/?p=30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