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贝拾遗》征稿启事

By , 2016年4月26日 1:57 下午

1.pic

我想编一本关于咱们文昌的书,已经有些年头了。

文昌人常说,咱们文昌是文化之乡。我始终以为,“文化之乡”作为一项集体的荣誉,是需要一些集体记忆作为根基的。这种集体记忆有别于正史。它不仅仅是谁打了什么仗,谁当了什么官,谁得了什么奖,谁修了什么路,谁盖了什么楼。在正史中,作者总是将人物按照他们应该成为的样子进行描写,作为德行的榜样昭示后代。一旦人的面目变得模糊,与人相关的事也就疑云丛生了。这些年来,我陆陆续续读地读到一些关于文昌的官样文字。从这些文字里,我读不到故乡的模样,也读不到故乡的味道。

最近几十年,文昌的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我们所依恋的一些事物,不知不觉地在岁月的流逝中褪色、消失。譬如说,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可能并不知道水井长什么样。我们所痛恨的一些事物,却无声无息地代代相传,根深蒂固。譬如说,有些地方的女孩至今仍没有上饭桌吃饭的权利。这些变化或者不变,在当代关于文昌的文字记载中,并不曾激起些许涟漪。一个时代在我们面前轰然而过,却并不曾留下些许痕迹。这真是一件令人伤感的事情。

因此,我想要编撰一本关于咱们文昌的书。此书定名为《紫贝拾遗》,其义既在叙事,又在正言。这本书不是一本个人专集,而是由多位作者集体创作而成。通常来说,编撰一本关于特定地区的专著,不免要先定好结构体系分门别类,再有针对性地邀请特定领域的专家学者赐稿。《紫贝拾遗》一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没有任何体系题材、体裁篇幅、作者背景等等方面的要求。我希望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通过一个个普通的家庭、村庄、乡镇,全面地记录下文昌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全貌。这些故事可能是模糊的,是混沌的,是有争议的。哪怕是同一件事情,也可能有不同的视角和观点。这些视角和观点没有对错,只是作者本人彼时彼刻的主观感受。这些零散的故事汇集起来,就是我们文昌人在这个时代的集体记忆。诚然,这样的集体记忆并不完整,但总比集体性失忆要好许多吧。我希望通过这样一本书,让未来的文昌人知道文昌在我们这个时代大致是什么样子的。

在此,我诚挚地邀请所有文昌同乡为《紫贝拾遗》一书赐稿。您可以写家史家事、村庄市集、小城小镇,或者任何您认为值得纪念的人和事。总而言之,题材不限,体裁不限,篇幅不限。在此基础上,我希望您不是为了怀念而怀念,也不是为了抒情而抒情。因此,我建议您增加细节,写实写细,使得未来的读者能够充分理解您所描述的人和事。

您的稿件请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qjiang@ieee.org。我会认真阅读收到的每一份的稿件,并给作者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大部分稿件,都会经过初稿、二稿、终稿这样一个反复修改的流程。作为《紫贝拾遗》一书的编辑,我只希望本书付印时各位作者均已畅所欲言。

确认被《紫贝拾遗》一书收录的稿件,我会暂时发布到我的个人博客网站的《紫贝拾遗》栏目下(http://www.qyjohn.net/?cat=11)以及我所管理的微信公众号“紫贝拾遗”上。欢迎各位作者和读者通过微博、微信或者其他方式将这些稿件分享到自己的社交网络。

《紫贝拾遗》一书的征稿工作从2015年8 月开始,初稿截稿时间为2016年11月30日,全书定稿时间为2016年12月31日,计划在2017年春节后正式出版。到目前为止,已经被《紫贝拾遗》一书收录的稿件共计35万字,预计全书共计40万字。

除了我个人之外,还有李有杰、陈文宣、张寒冰深度参与了《紫贝拾遗》一书的策划与编辑工作。其中,张寒冰担任本书的总联络人,本书封面的书名由陈文宣题写。全书定稿后,由李有杰负责设计、出版、印刷、流通等等事项。

谢谢各位文昌同乡的支持。

蒋清野
2016年4 月 于
澳大利亚.悉尼

【关于编者】

蒋清野,文昌潭牛人,现旅居澳大利亚,在悉尼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蒋清野于1988至1994年间就读于文昌中学,1999年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学位(土木工程),2000年获得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硕士学位(土木工程),2015年获得悉尼大学硕士学位(计算机科学)。蒋清野长期在信息技术领域工作,是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

【团队成员】

李有杰,文昌清澜人,文昌中学紫贝文学社首任社长,1993年毕业于文昌中学高三五班,海南李子兄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现居海口。

陈文宣,祖籍文昌抱罗,幼时在文教长大,少时求学于联东、侨中、文中三所中学,1994年毕业于文昌中学高中六班,1998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现居深圳。

张寒冰,文昌铺前人,1992至1998年就读于文昌中学,2002年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现居海口。

 

2 Responses to “《紫贝拾遗》征稿启事”

  1. 季庄新闻说道:

    赞,很有意义的。成书后,我要买一本!

    我这个北方长大的农村人,读了不同的人的关于文昌的记忆,觉得相似的地方好多。我和文昌有关联 🙂 我大学同学同班兼室友来自文昌,现在好像在家乡经营鱼苗生意。

  2. 阿贵说道:

    重拾文昌文化也是我的一个愿望,文昌名人甚多,却少有名胜遗迹。外来文化的倾入和时代骤变,文昌小城昔日风貌难存。也许书成典,多少会有些作用吧。99-05年就读文中,现就业于海口。可邮件往来。

Leave a Reply

Panorama Theme by Themoc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