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作业 — 2017年早春景迈古树
这一份作业,记的是剑年师兄赠送的2017年早春景迈古树,一个月前由岳父岳母从北京捎来雪梨。这段时间迫于生计疲于奔命,竟然一直都没有打开过。今天终于有了些许闲暇,也来不及沐浴焚香,便直奔Chatswood火车站的Tea Journal而去。经过三个小时的品饮,整理成茶记一篇,请剑年师兄指正。
茶具:110 CC白瓷盖碗
用水:市政自来水
水壶:随手泡
水温:80度到100度之间
茶量:6.0 克
水量:80 CC左右
冲泡:5秒到30秒
这一块茶饼,干净清爽,条索分明。清闻花香淡雅,无烟味。茶饼压制较松,可以轻易用茶针撬开。取茶叶适量置于茶荷内,茶叶大小匀称,通体银毫;大部分叶片完整,亦有些许碎屑。用沸水冲洗白瓷盖碗,趁热将茶叶投入盖碗中震荡数次醒茶。温热的茶叶兰香浓郁,无异味。冲洗茶具及醒茶后不再烧水,直接用随手泡中的热水冲第一泡茶。从第二泡起,每泡茶均重新烧水,使用滚水进行冲泡。出汤时将茶汤注入公道杯,又由公道杯分注入茶杯。
第一泡:水温90度,急冲点注,即冲即出。茶汤浅黄,底部有些许碎末;清闻有淡雅花香,略带蜜香。叶底清闻有浓郁兰香。茶汤入口略甜,很淡,又略带些许奶香,不苦不涩。饮后三五分钟,感觉上颚有轻微回甘,舍底生津。回甘与生津缓慢地蔓延到双颊与舌根,不强烈。
第二泡:水温100度,急冲点注,即冲即出。茶汤浅黄,但是汤色比前一泡稍深,底部有些许碎末;清闻花香更浓,蜜香更显。叶底兰香扑面。茶汤入口微甜,奶香更浓;饮后有极其轻微的涩感,主要体现在上颚;不苦。待茶汤稍凉后再饮,涩感不显,愈饮愈甜。饮后三五分钟,由喉咙处开始生津回甘,口腔有些许舒张感,不强烈。回甘与生津蔓延到整个口腔后变成满口清甜,不强烈。
第三泡:水温100度,急冲浇注,即冲即出。茶汤鹅黄,底部有些许碎末;清闻花香转淡,蜜香不显。叶底兰香更浓,茶叶开始舒展,叶片挺拔有活力。茶汤入口微甜,奶香转淡;茶汤带极轻微涩感,不苦。待茶汤稍凉后再饮,甜味更显,涩感更轻。饮后三五分钟,由舌底开始生津回甘,口腔舒张感更加明显,但是也不强烈。又过三五分钟后,回甘转变成满口淡淡的清甜。
第四泡:水温100度,缓慢浇注,注水10秒后出汤。茶汤鹅黄,底部有些许碎末;清闻花香更淡,无其他香味。叶底兰香依然浓郁,茶叶更加舒展。茶汤入口微甜,依然有些许奶香;舌面有些许涩感,不苦。待茶汤稍凉后再饮,甜味更显。饮后三五分钟,由舌底和双颊开始生津回甘,不强烈。稍后回甘又转变成满口清甜,持久绵长。
中场休息十五分钟。
第五泡:水温100度,缓慢浇注,注水15秒后出汤。茶汤橙黄,底部有些许碎末,花香不显。叶底兰香依旧显扬,茶叶已经完全舒展开来;叶片颜色以嫩绿为主,又有几片紫芽。茶汤入口微甜,奶香极淡;舌面有些许涩感,又有极轻微的苦。苦味片刻之后很快消退,变成轻微的回甘,口腔有轻微的舒张感。三五分钟后,由舌底开始感觉到轻微涩感,又伴随着稍微强烈一些的生津和回甘。七八分钟后,回甘和生津的感觉逐渐消失,留下满口淡淡的清甜。
第六泡:水温100度,缓慢浇注,注水20秒后出汤。茶汤橙黄,花香不显。叶底兰香开始减弱,但是依然清晰可闻。茶汤入口很甜,奶香不显,又带极轻微的苦涩。苦味片刻之后很快消退,变成轻微的回甘。回甘逐渐明显,但是始终不强烈,随后又转成满口甜味。甜味持久绵长,极柔和,舌尖的感觉尤为明显。缓慢地回味品饮的感受,又能感受到舌底和两颊开始产生轻微的回甘,随之又变成柔和的甜味蔓延至整个口腔。
第七泡:水温100度,缓慢浇注,注水25秒后出汤。茶汤橙黄,花香不显,茶汤入口很甜,奶香不显,依然带极轻微的苦涩。苦味很快消退,随之是轻微的回甘,口腔有轻微的舒张感,继而变成满口清甜。
第八泡:水温100度,缓慢浇注,注水25秒后出汤。茶汤橙黄,花香不显,茶汤入口很甜,奶香不显,依然带极轻微的苦涩。苦味很快消退,随之是轻微的回甘,口腔有轻微的舒张感,继而变成满口清甜。
倒一杯温开水,缓缓浇过舌面。一阵强烈的甜味由舌面升起,继而延伸到整个口腔。
如下图片,分别是第一、三、五、七泡的茶汤。
景迈是一款温柔的茶。记得第一次喝到景迈,是2009年的栋雨云飞版景迈古树顶芽,当时就很喜欢。那时在品茶作业里写道:“这一款茶,象极了十五六岁的小家碧玉,满面羞涩,外敛内秀,温柔婉转,感人至深。”八年以后,个人的际遇和环境都与当时有了很大的不同,可是对于景迈的感觉,犹如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