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的8853
首先声明一下:我是茶盲,并且是全盲。
这次到广州来,本来是要推销的,结果却多带了两块8853飞回北京。可见我是个很好的买家,也是个很差的卖家。
那天我在芳村廖小姐的档口展示朋友捎来的一支线香。因为廖小姐对线香没有把握,又邀来台湾的彭先生一起玩赏。我本不善与生人交往,但是托廖小姐家陈年普洱的洪福,竟然与彭先生一见如故。两个人坐在廖小姐的档口聊了两个多小时,意犹未尽,又恐耽误廖小姐的生意,遂移师到彭先生的家里。彭先生的茶,甘醇醉人,满口留香。我本来对茶一无所知,牛饮之后竟欢喜雀跃,满心仰慕。我本来就有意学习一些和茶有关的知识,遂向彭先生请教入门的方法和技巧。彭先生看我愚钝,恐怕我被劣等粗茶所误,不吝拿出自己收藏的88年的8853铁饼为我讲解。
这一块茶饼,其貌不扬。从那不甚讲究的编织口袋里面拿出来,连个标示都没有。虽然是圆形,但是又不够圆,有点象我们家清扬婉兮做的面饼,只是厚点而已。茶饼底部有一圆形凹槽,并不十分居中,正面缓缓鼓起成小丘状。放在鼻子底下闻了闻,没有家里那些普洱茶的霉味,用古乐茶轩妙妙的话来说就是很干净的味道。托在手中掂量,沉甸甸地很有份量的感觉。用手试着掰了一下,掰不动。彭先生拿刀子剔下几小块来,放在茶盘里也就是一些干草碎叶的样子,真的不敢相信能够卖到上千块银子。(当然,象沉香这样的烂木头,扔到王府井大街上也不会有人拣,同样能够卖出很高的价钱。)
第一泡,茶汤浅黄。闻起来没有霉味,但是也感觉不出和其他茶的更多差别(瀑布汗一下象我这么没有素养的牛)。入口时感觉滑润,略有一点点苦涩。
第二泡,茶汤金黄。闻起来有一种沉稳的味道,入口之后舌底生津。非常期盼下一泡的感觉。
第三泡,茶汤橙黄。香味醇厚,入口之后齿唇留香,微微有苦味,但是又迅速转为甜味。
第四泡,茶汤转红。 已经描述不出来香味了,只记得不停地咽口水。我的神啊,请您原谅我在语言和文字方面的贫瘠。
第五泡,茶汤深红。只记得彭先生说:“对于一个不懂茶道的外行来说,喝了心生愉悦的就是好茶,喝了还想喝的就是好茶。”
第六泡,茶汤深红。之前看到“甘甜”这个词,总是觉得“甘”和“甜”指的是同一个意思。喝了这茶,才知道“甘”和“甜”原来并不一样。想起在旺琪的小店里用我制作的沉香精露滴到纯净水里当茶喝的情形,就是那种感觉。
第七泡,茶汤深红。彭先生向我介绍他所理解的茶气,然而对牛弹琴实属不易,更何况是头醉牛。
回到北京,请来茶道中人陈见老师与古乐茗轩的姜老板一同品赏。最初两泡,陈老师尚不以为然,但是从第四泡开始便赞不绝口。经过十多泡之后,茶气毫无衰减之意,索性煮了彻底榨取其精华。煮过两遍,依然香气浓郁,甘醇迷人,不由得不令人欢喜赞叹。
陈老师说:“由俭入奢易,有奢入俭难。修习茶道,通常是按照从低到高这个顺序去喝,才能够领会好茶和坏茶的分别。你一开始就接触这么好的茶,再去接受次一点的茶,恐怕是不太容易了。”
下面的图片,是在古乐茗轩和陈老师品茶时候拍下的。
陈老师摆放的茶具,除了茶壶和茶杯之外,都是陈老师的收藏。
第一泡的茶汤。
第二泡的茶汤。
第五泡的茶汤。
第十泡的茶汤 。
问好阿飞哥哥,阿飞就是阿飞!
[…] 我们一共喝了八泡,没有感觉到任何苦涩。茶汤自始至终都是红黑色,似乎没有变淡的趋势。茶汤永远是淡淡的甜,淡淡的甘,没有强烈的味觉冲击,而是一种柔柔的感觉。和我之前喝过的一款号称是88年的8853(这款茶后来经云飞大哥以及其他几位茶友认定其实没有那么老)相比较,在醇厚程度和味道的变化上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