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笔记(一)
INTRODUCTION
哲学观念(亦即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两个因素的产物,一是宗教观念和道德观念,一是谨慎而系统化的研究(亦即广义上的“科学”研究)。对于不同的哲学家来说,两者在其哲学系统中所占的比例存在很大的差别。不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哲学是两者都要兼顾到的。
哲学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说它像神学,因为它包含了对目前尚未能获得明确理解的事物的猜测;说它像科学,因为它求助于人类的理性而非来自传统或者神示的权威。明确的知识属于科学,超越明确知识的教条属于神学。但是在科学和神学之间存在一个中间地带,同时受到来自科学和神学的攻击,也就是我们所讨论的哲学。哲学所讨论的问题,科学尚不能解答,而神学家所提供的自信满满地解答已经不如几个世纪前那么令人信服了。
世界是否分为精神(mind)和物质(matter)?如果是,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物质?精神是否取决于物质,抑或是精神具有有其独立的力量?
宇宙是否存在于某种协调之下?宇宙的存在是否有某种意图?宇宙是否在往同一个目标演进?
是否真的存在自然法则?或者,我们只是因为天生喜欢秩序而相信所谓的“自然法则”?
人类是否就如宇航员视角所看到的那样,只不过是一团不纯净的碳水化合物,无能地在爬行在一个无足轻重的小星球上?或者,人类就像哈姆雷特所认为的那样?或者,两者皆是?
生活方式是否存在高低贵贱之别?或者,所有的生活方式都是徒劳无用的。如果真有某种生活方式是高尚的,那么它包括哪些内容,我们又如何实现它?
是否只有永恒的正直(善)才值得被珍视?即使宇宙正在不可阻挡地走向毁灭,正直(善)是否还值得追求?
是否真的存在智慧?抑或,所谓的智慧只不过是愚蠢的极致形式。
我们无法从实验室中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神学自称已经给出了答案,但是这些答案过于绝对,现代人的头脑总是带着怀疑去审视它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如果不是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的话),属于哲学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