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亭 贵族之家
作者:屠格涅夫
译者:戴骢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屠格涅夫的文章,只能够用细腻这个词来形容。一个小小的情景,在他细微入致的笔触下缓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栩栩如生。
《罗亭》开头的一段,就让人产生把全书读完的愿望:
那是一个恬静的夏晨。初阳已高悬在澄碧的天空,可田野里还闪烁着朝露,从刚刚睡醒不久的山谷里拂来阵阵幽香的凉风,在露珠犹泫、尚无喧声的树林里,只有早起的鸟雀在啁啾欢唱。坡势平缓的山坡上,到处都是刚刚扬花的黑麦,山坡顶上有个小小的村子。一个穿白色薄纱长裙、戴圆草帽、撑遮阳伞的少妇,正沿着狭窄的乡间小径向小村走去,一名小厮远远地跟随在她身后。
礼拜天,娜塔莉娅与罗亭在花园里见面之前对天气的描写,实在太生动了:
这是个炎热、晴朗、阳光明媚的日子,虽然有时会飘过一阵雨。低低的烟色的雨云一朵接一朵从容地掠过碧空,没有遮住太阳,不时向田野倾注一阵急雨。黄豆大的雨点,闪闪发亮,好似一颗颗钻石,急速地打到地上,发出枯燥的喧声;而阳光则在雨网间嬉戏闪烁;刚才还在风中摇曳的青草,此刻静止不动了,贪婪地吮吸着甘霖,被雨水打湿的树上,一片片绿叶在慵倦地颤动;鸟儿不停地歌唱;伴随着哗哗而下的雨声,鸟儿絮叨的啁哳声听来分外叫人心旷神怡。在急骤而又密集的雨点的打击夏,满地浮尘的道理上扬起了轻烟,路面现出淡淡的斑点。可不一会儿,雨云过去了,微风复来,青草又开始闪烁初翠绿和金黄的光华……一片片树叶粘在一起,好似透光的一般……到处弥漫着馥郁的芳香……
这样的描写,不由得让人想起海南的太阳雨,然而又不一样。海南的太阳雨是细细的,柔柔的,丝丝点点的,就那么温柔地洒落在树叶和花瓣上。即使是落在地上,也绝不会带起一点灰尘,就好像什么都不曾发生一样。
晚上九点半,罗亭在丁香亭等待心爱的姑娘。如此干净而宁静的夜景,在钢筋与水泥铸成的森林里,注定是体会不到的了。在这样一个温柔又略带忧伤的夜里,罗亭还没有来得及向娜塔莉娅表白爱意,他们的爱情就已经给定下了基调。
在遥远、苍白的苍穹深处,星星刚刚开始闪烁;而在西边天上还是红霞绮丽 -- 那边的天陲也清晰明亮得多;半轮残月透过疣桦黑蒙蒙的枝叶间隙,洒下金色的清辉。其他树木,有的象阴沉的巨人高高屹立,其千百个枝叶间的空隙好似千百只眼睛;有的则融为黑压压的庞然大物。没有一片树叶在颤动;丁香和金合欢高处的枝条伫立在暖洋洋的夜空中,仿佛在凝听着什么。近处是黑糊糊的宅第;一扇扇映着灯光的长窗为这栋华宅勾画出一个有一个亮闪闪的红色的色块。夜温柔而又宁静;然而在这片宁静中,似乎可以听到尽力加以克制的、热情的叹息。
如此细腻的描写,在《罗亭》一文中简直是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象我这样挑剔的读者,也忍不住要翻来覆去地低声吟诵。(顺便赞一下戴骢先生的翻译。好的文章难得,好的译本更加难得。)
娜塔莉娅纯洁而热烈的爱情虽然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候便过早地凋萎了,《罗亭》一文的基调却是热烈而明快的。软弱的罗亭先生一生无成,最终牺牲在巴黎的街垒之上。这个结局给全书增加了一点悲剧色彩,却让读者看到了俄罗斯的希望之光。 总的来说,读这样的文章,是让人心情愉快的。
相比之下,我不是很喜欢《贵族之家》。走向衰败的俄罗斯贵族,尽管是历史的必然,又怎么能够不勾起读者的同情和迷惘呢。同样是细微入致的描写,我却要嫌它过于琐碎的臃肿了。其实归根到底,还是自己不喜欢这个题材罢了。
这本书是俺高中读的,当时作文竞赛的奖品 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