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作业(小结)

By , 2009年10月14日 3:45 下午

跟陈老师学习喝茶,用八个星期的时间完成了初级班的课程。经过段时间的学习,我从一个喝白开水的人变成了一个喝茶的人。陈老师要求所有的同学都交一个小结性的文字。在这里我将这段时间的心得和体会总结一下,算是这门课的总结吧。

我是学习工科出身的。工程师所共有的缺点,便是理性思维强于感性思维。我们描述一个事物,总是从它的尺寸、颜色、软硬程度等等物理参数入手。这些物理参数不仅可以重复测量,并且不同的人进行测量可以得到相同或者相近的值。品茶和品香,除了如上所述之物理参数之外,还要体会茶和香带给人的嗅觉和味觉感受。这些感受,至少在目前是无法量化测量的,并且不同的人的感受是会有差别的。这个差别,就犹如佛法中的显法和密法。显法是可以使用语言文字来表述,并且可以通过逻辑思维来理解的;密法则是无法使用语言文字清楚表述,是需要个人去切身体会和感受的。

我学喝茶,就是为了训练自己的嗅觉和味觉。同样的茶叶,不同的茶具、投茶量、用水,水温、冲泡时间,可以泡出完全不同的效果。以前不会喝茶的时候,就知道这茶是浓了还是淡了,是苦了还是涩了,但是说不出来到底是多浓多淡,多苦多涩。学习喝茶之后,才懂得如何分辨茶叶的老嫩以及杀青、烘焙和发酵程度,才知道应该细心观察口腔不同部位的感觉,哪里苦涩,哪里回甘,哪里生津。上午有空的时候,静静地备好茶具,倾听热水在水壶中沸腾翻滚的声音。等水声停下来,轻轻地将水注入盖碗,那茶叶在盖碗里款款地舒展开来,柔柔地露出鹅黄浅绿的笑脸。喝茶这么平淡无奇的事情,突然间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我常常听说,“阳明格竹”乃是朱熹“万物皆有天理”的反例。王阳明先生的《传习传》中也说:“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然而我总觉得这个结论过于草率。如果事先明确格物的对象、方法和目的,“格物致知”并非一句清谈。且看近两百年来自然哲学领域的种种成就,哪一样没有经过“阳明格竹”般的卓越努力?若是说到伦理学层面的真理,香严童子观诸比丘焚烧沉香进而悟道,也是一个有力的例证。(《楞严经》云:“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沈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本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拿喝茶这件事情来说,认真地观察茶以及喝茶时候的种种感受,便能够掌握各种茶的习性,泡出好喝的茶来。因此,“阳明格竹”的失败,只能够说是阳明先生搞错了“格竹”的方法和目的,而不是“万物皆有天理”的失败。

茶和香,都需要经过训练的鼻子和舌头才能够体会其中的奥妙和乐趣。这个训练并不复杂,给人的好处却很多。从简简单单的一支香,一杯茶,就可以体会到生活的诸多乐趣。找一点闲暇时间,叫一位要好朋友,点一支红土线香,沏一泡陈年普洱。静静地坐着,不说话。喝完了茶,相视一笑,足矣。

2 Responses to “品茶作业(小结)”

  1. miyu说道:

    “茶和香,都需要经过训练的鼻子和舌头才能够体会其中的奥妙和乐趣。这个训练并不复杂,给人的好处却很多。从简简单单的一支香,一杯茶,就可以体会到生活的诸多乐趣。找一点闲暇时间,叫一位要好朋友,点一支红土线香,沏一泡陈年普洱。静静地坐着,不说话。喝完了茶,相视一笑,足矣。”
    喜欢这一段。问候先生,六月拜会先生,对香收获很大,不知道如今先生海南的园子,是不是越发象个乐园了

  2. x5说道:

    请问,是哪里有这样的班,很是向往?

Leave a Reply

Panorama Theme by Themoc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