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作业 (栋宇云飞版南糯古树顶芽)
前段时间由于俗务缠身,云飞大哥安排的作业,已经拖欠了很长时间。栋宇云飞版南糯古树顶芽,其实在北京的时候就已经喝过多次,但是总觉得当时的冲泡和品饮过程不能够充分展现这款茶的特点,因此迟迟没有把作业交上来。这几天琼岛云开日出,门前的大苞白山茶开得正旺,隐隐之间竟然有了些春意。下午有空,便与夫人和小女重新品一品云飞大哥的这款茶。这一次冲泡,个人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将我的冲泡和品饮过程整理成茶记一篇,请云飞大哥与各位茶友指正。
茶具:110 CC白瓷盖碗
用水:自备井水,经粗纱网、细绵网、活性炭三层过滤
水壶:随手泡
水温:85度到95度之间
茶量:5.0 克
水量:80 CC左右
冲泡:5秒到60秒
这一款茶叶,翰龙闻香品茗版面的好多朋友应该都非常熟悉了。茶叶条索分明,粗细匀称,干净利落。称出茶叶适量置于茶荷内,清闻有些许烟味,但是不呛。用沸水冲洗白瓷盖碗,趁热将茶叶投入盖碗中震荡数次醒茶。温热的茶叶烟味转淡,略带些许花香。冲洗茶具及醒茶后不再烧水,直接用随手泡中的热水冲第一和第二泡茶,然后重新烧水冲第三泡茶。从第三泡茶起,每三泡茶重新烧水一次。出汤时将茶汤注入公道杯,又由公道杯分注入茶杯。
第一泡:水温大概为90度,注水后立即出汤,主要目的是醒茶。由于没有使用滤网的关系,茶汤中夹带有些许碎末。茶汤颜色极浅,淡黄色偏浅橙色。入口有淡淡的清香,不甜,不苦,不涩。等待将近两分钟左右,有轻微的生津。静心回味,咂吧咂吧,竟然慢慢的就有了轻微的回甘。
第二泡:水温大概为85度,注水10秒后出汤,依然是为了醒茶。白瓷茶杯底部依然有一些碎末,但是茶汤澄澈透亮,颜色鹅黄。入口有花香,微苦、微涩,不甜。回味一分钟左右,苦味缓缓散去,涩感也逐渐消失,舌底生津不断。甘甜的感觉如海水般一波紧接一波,经久不断。
第三泡:重新烧水,水温大概为95度,注水10秒后出汤。汤色鹅黄偏橙色,透亮。清香扑面,入口苦涩感稍强,不甜。与第二泡类似,回味一分钟左右,苦涩褪去,甘甜的感觉伴如涨潮般波涛澎湃,一浪更比一浪强。
第四、五、六泡:水温在85度到95度之间,注水20秒左右出汤。汤色鹅黄,与第二第三泡类似。入口的感受同样是先苦涩,后甘甜。苦味是一泡比一泡更淡,涩感停留的时间比较长,回甘的速度越来越快。茶汤对口腔的冲击不如第二第三泡那么强烈,而是逐渐转柔,但是其醇厚的感觉并无减弱的趋势。
第七泡:水温85度左右,注水30秒左右出汤。汤色有变淡的趋势,入口无苦味,依然有微涩,连续的清甜。停留在舌面的涩感与甘甜的感觉交织在一起,延绵不绝。
第八泡往后,稍微延长一下冲泡时间,注水60秒左右出汤。汤色鹅黄,与第七泡基本上没有太大区别。即使是冲到第十五泡,汤色依旧没有明显变淡。入口时的涩感基本上消失了,但是舌面微微的涩感还在,似乎是长时间累积的结果。茶汤甘沥,有点象喝完绿茶后用白开水缓缓漫过舌面涌现出来的那种甜,但是感觉又比那种甜要强烈得多,也更加持久。
最后看一下叶底,主要是一芽一叶和一芽两叶的新芽。茶叶颜色鹅黄偏嫩绿,肥壮鲜嫩,极少破损。
如下图片,分别是第一、三、七、十五泡的茶汤。
这一款茶,在过去三个月当中我是经常冲泡的。个人的体会是要想喝出这茶的韵味来,除了头两道之外,冲泡的温度不宜太低,冲泡时间也不宜太短。低温快出的茶汤虽然没有苦涩,但是过于柔和,对口腔的冲击力不够强烈,余韵也不够长。95度上下冲泡20秒左右的茶汤,味道醇厚,有质感,如饮甘露。虽然入口时略有苦涩,但是那种苦尽甘来的愉悦感,给人的印象相当深刻。此外,每一泡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宜太短,否则还没有来得及体会回甘的感觉就进入下一泡了,甚是可惜。这个时间间隔,个人建议三到五分钟左右。我们从下午三点开始准备茶具,到喝完第十五泡的时候已经是五点了。所以说,要好好喝这茶,没钱可以打劫,没闲就没有办法了。
又另,这款茶我于九月底从云飞大哥的办公室打劫得手,十月底送回海南仓储,至今不过短短的三个月。在北京和海南品饮这款茶,感受上是有较大差别的,个人感觉到海南之后这茶的确更好喝了。这里面固然有种种主观客观因素在,但是海南的潮湿环境无疑功不可没。鉴于我个人的茶叶仓库还有较大的空间,建议云飞大哥将剩余的茶叶都尽快运到咱这里来仓储。就是放上个十五年,仓储的费用也分文不收。等到大哥您要出仓的时候,顺手分咱一点碎叶子尝尝,足矣。
[…] 最后看一下叶底,主要是一芽一叶和一芽两叶的新芽。茶叶颜色鹅黄偏嫩绿,鲜嫩,极少破损。与栋宇云飞版南糯古树顶芽相比较,明显要瘦弱单薄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