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作业(栋宇云飞版帕沙古树顶芽)

By , 2009年12月26日 8:32 下午

坦率地说,栋宇云飞版帕沙古树顶芽,是比较难泡的一款茶。我曾经尝试过多种冲泡方法,总是觉得无法充分发挥这款茶的优点。现将我的冲泡和品饮过程整理成茶记一篇,请云飞大哥与各位茶友指正。

茶具:110 CC白瓷盖碗
用水:自备井水,经粗纱网、细绵网、活性炭三层过滤
水壶:随手泡
水温:80度到95度之间
茶量:5.0 克
水量:80 CC左右
冲泡:5秒到60秒


这一块茶饼,干净清爽,条索分明,有些许紫芽。称出茶叶适量置于茶荷内,清闻有较浓烟味,不呛。用沸水冲洗白瓷盖碗,趁热将茶叶投入盖碗中震荡数次醒茶。温热的茶叶烟味转淡,夹杂些许花香。冲洗茶 具及醒茶后不再烧水,直接用随手泡中的热水冲第一至第五泡茶,然后重新烧水冲第六至第九泡茶。出汤时将茶汤注入公道杯,又 由公道杯分注入茶杯。

第一泡:水温大概为90度,注水10秒后出汤,主要目的是醒茶。茶汤颜色极浅,淡黄色偏浅橙色。入口有淡淡的清香,微甜,不苦,不涩。茶汤入口30秒左右有轻微的生津及回甘。

第二泡:水温大概为90度,注水10秒后出汤,主要目的是醒茶。茶汤颜色鹅黄,偏浅。入口有淡淡的清香,微甜,微苦,微涩。苦味转瞬即逝,回甘伴随轻微涩感纠缠不清,延绵持久。

第三泡:水温大概为85度,注水20秒后出汤。茶汤颜色鹅黄,偏浅。清香依旧,入口苦涩感略强,微甜。苦味在二十秒左右消散,回甘随之而来,生津不断。涩感慢慢减弱至极轻微,但是依然能够感觉到。

第四泡:水温大概为85度,注水20秒后出汤。茶汤颜色鹅黄,偏浅。茶香略弱,入口苦味减弱,涩感与上一泡类似,微甜。苦味转瞬即逝,回甘及生津延绵不断。涩感逐渐减弱,但是持久不褪,与甘味缠绵交错。

第五泡:水温大概为80度,注水30秒后出汤。茶汤颜色转淡,介于第一泡与第三泡之间,茶香更弱。入口苦涩转弱,清甜。回甘迅速、明显、持久,淡淡的涩感贯穿前后。

第六泡:重新烧水,水温大概为95度,注水15秒后出汤。茶汤颜色转深,类似于第三泡的颜色,茶香略强。入口微苦微涩,清甜。回甘迅速、明显、持久,始终有淡淡的涩感。

第七/八/九泡:水温大概为85度到90度之间,注水20秒后出汤。茶汤鹅黄,偏浅。入口不苦,有极轻微的涩感,清甜。回甘迅速、明显、持久。涩感逐渐转弱至极轻微,但是总是能够感觉到。

最后看一下叶底,主要是一芽一叶和一芽两叶的新芽。茶叶颜色鹅黄偏嫩绿,鲜嫩,极少破损。与栋宇云飞版南糯古树顶芽相比较,明显要瘦弱单薄一点。

如下图片,分别是第一、三、七、九泡的茶汤。


我也曾经采用类似于冲泡栋宇云飞版南糯古树顶芽的方式来冲泡这款茶,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同样是110 CC白瓷盖碗投茶5.0克,使用经粗纱网、细绵网、活性炭三层过滤的自备井水。前两泡的冲泡与上文相类似,从第三泡开始重新烧水,此后每隔三泡重新烧水一次。

第三泡:重新烧水,水温大概为95度,注水10秒后出汤。汤色鹅黄偏橙色,透亮。入口苦涩感明显,不甜但是香味醇厚,有质感。苦味三十秒左右后散去,有明显回甘,但是与涩感混杂在一起。静心回味,回甘越来越强,涩感逐渐减弱但是并不消散。

第四泡:水温大概为90度,注水20秒后出汤。汤色鹅黄,偏浓,透亮。入口更加苦涩,微甜,香味极醇厚,质感极强。苦味散去之后,回甘强烈,与涩感纠缠在一起,很丰富的感觉。

第五泡:水温大概为85度,注水20秒后出汤。汤色鹅黄,透亮。入口苦味略有减弱,涩感不减,清甜,香味略弱,有质感。入口之后的感觉与第四泡类似。

第六泡:重新烧水,水温大概为95度,注水20秒后出汤。汤色鹅黄,透亮。入口时的苦涩感与第五泡类似,回甘强烈,涩感依然。

第七泡往后,入口时的苦味越来越淡,到第八泡时基本消失。涩感也慢慢有所减轻,但是始终能够感觉到,仿佛停留在舌面上似的。甜味越来越明显,回甘强烈持久。

如下图片,分别是第一、三、七、九泡的茶汤。从汤色来看,除第三泡的颜色比前一种冲泡方法更深之外,其他几泡的汤色与前一种冲泡方法没有太大差别。


这一款个性鲜明的茶。品饮之时鸣泉不断,回甘强烈持久。下午四点喝完最后一泡,吃过晚饭之好几个小时后舌根还是甜甜的。光是回想一下喝这茶的情形,舌底又开始有生津回甘的感觉。这茶也非常耐泡,自第九泡之后苦涩极轻,甘甜清沥的感觉一直喝到二十多泡依然很明显。此外,涩感是这款茶中一个相当难以驾驭的元素。使用如上两种不同的冲泡方法,虽然涩感有强有弱,但是自始至终贯穿整个品饮过程。使用第二种方法冲泡,茶汤甘醇,清香扑面,回甘汹涌,然而涩感同样强烈而持久,是为美中不足。使用第一种方法冲泡,虽然能够降低涩感,但是茶汤失于轻柔,醇厚不足,香气偏弱,不免难以尽兴。

在冲泡品饮方面,翰龙的各位师兄都比我更有经验。在此恳请各位师兄不吝指教,分享经验,让我把这款茶泡得更好。

Leave a Reply

Panorama Theme by Themoc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