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兮清扬

案上诗书杯中酒之快意人生

远方与乡愁 (林妙丹)

发表时间:2016-06-08 20:49:53

IMG_1723_1024


我自小向往远方。但是,我对远方一无所知。真正的零知识的那种一无所知。已经高中了,一次去露天交际舞厅,一位陌生帅哥过来邀请我跳舞,欣然答应。聊起来,他说他是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我惊呼道:“哇!北京啊!那岂不是离新疆很近?你有没有去新疆玩儿过?”他哑然失笑:“北京离新疆很远的。”我还是坚持新疆就在北京的隔壁,肯定是他搞错了。他再也没邀请我跳第二支舞。估计觉得我是个无知的人。


或许,大家要推测了,那我的学习肯定很差了。其实不然,最起码没有差到倒数的地步。甚至,我是非常喜欢历史和地理的一个人。这就如同一个人的英语考试很好,但是却没有办法张口说一句英语一样。我总是没办法把课本知识跟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


对我来说,远方只代表着一样东西,那就是草原!冥冥之中,我认为世界只分为两种风景,一是都市,二就是草原。我对都市不感兴趣,所以从来就对欧美不感兴趣。那时候,每次听到哪位邻居移民到欧美了,总能引起周围一片羡慕之情,我却嗤之以鼻。至于草原,我认为新疆就是草原,西藏就是草原,内蒙就是草原,总之一切偏离都市的地方都是草原。


如今,当身边的人都了解到我喜欢旅游之后,总会对我下如此的总结:“你受三毛的影响太深了!”我清楚的记得我认识三毛的那一天。那是中学一年级的一个中午,炎炎夏日,我踩着单车刚回到家,就接到了一位好朋友的电话,她兴奋地对我说:“你不是说过你喜欢草原吗?我推荐一本书给你看,你肯定喜欢!叫做《撒哈拉沙漠》,是写她在沙漠的故事的。”我不记得我什么时候跟朋友说过我喜欢草原了,但是那一刻我心中的呐喊是:我喜欢的是草原啊,不是沙漠啊,草原和沙漠差的十万八千里啊,谁想看沙漠啊!但是我还是买了那本书来看,因为当时我特别欣赏那位好朋友,她的推荐也就特别得到我的注重。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往后的十年乃至今日,我都迷恋三毛迷得不成样。但是,每当有人说我是受三毛的影响才向往远方的时候,我含笑着,心里却是不认同的,我认为是我先向往远方的草原在先,才接受并喜爱的三毛。更何况,往后我越是看三毛的书,越发认为她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她的流浪,而在于她的人生观、她的文笔、她对这世界这生活无一偏向的大爱,她的后期作品已经离开了沙漠的背景,却依然非常精彩,就是源自她精确的文笔,和处处流露出来的爱。


由于对远方的向往,十九岁之前,我把我所生活的那个地方看得一无是处,我称它为小镇,因为它只有几条街道,街道上的生活单调而乏味。由于生活封闭,只要稍微隔得远一点点的地方,对我来说都是神秘的,都能令我向往不已。小学三四年级时,我的一位好朋友经由她父亲的介绍,她跟一位从未谋面的远房亲戚成为了笔友,即便如此,她都已经令我羡慕不已了。她与笔友的来往信件,她与笔友的交换相片,对于我来说都是美好和渴望拥有的。


中学一年级,我认识了一位好朋友,当时她在跟一位她所认识的男性同学通信,其实不算是笔友,因为他们是认识的,可是我并不认识那位男生啊,凡是未知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有着无穷的魅力,相比之下,凡是我认识的身边的男生都令我感到索然无味。他们信件中暧昧的打情骂俏更是令我感到新奇和兴奋。


笔友这个方式真正流行起来的时候应该是我上初三的时候。那时候,不仅仅是我,身边大多女孩子都有过笔友。或许,那个年纪的女孩子对于未来的一切未知数都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和憧憬。笔友的对象大多是兵哥哥,或许是兵哥哥的生活也比较枯燥乏味,才会跟这些中学生书信来往吧。联系方式大多来自杂志上。我有一个表姐,窃窃地告诉我的姐姐,她在杂志上登过自己的联系方式,结果收到了一打的来信。我们对她简直羡慕不已,觉得她在那一堆信件中就如同众星捧月般绚丽多彩。我也给笔友写过信,同样是位兵哥哥。对方没有回信。倒是班主任找我谈了一次话,不是在办公室里,而是在椰树后面,班主任红着脸,含着笑,欲言又止,欲说还休地说了一大堆朦朦胧胧模棱两可的话,我听得云里雾里的,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我唯有低着头唯唯诺诺,老师说一句我“嗯”一声。总之就是初三了,要考高中了,不要想着谈情说爱的事。事后,女生宿舍里大家开我的玩笑,说我和班主任躲在椰树后,倒像是两个人在谈恋爱。对同学的玩笑话一笑置之,倒是慢慢地反应过来了,肯定是兵哥哥的回信被老师截住了,读了信,以为我在谈情说爱就跑来劝我来了。自小学习成绩一般,从未受过老师过多的关爱,头一回受到老师如此的用心良苦,倒是让我颇为受宠若惊,对于笔友的兴趣也逐渐暗淡下去了。但不可磨灭的,依然是对未知和远方的向往,只是它更深层地潜伏在内心深处。


高三那年,经一个好朋友的推荐,我认识了QQ,我惊叹不已,不敢相信:“那么,如果我想跟上海的人聊天也是可以的咯?”“我在电脑这边,电脑那边的人有可能是在西藏的咯?”“北京的人也可以吗?”好朋友一直笑哈哈地点头肯定,我却仍然感到非常惊奇!那一晚,好朋友陪我去网吧上了一个通宵的网。从此,我对QQ聊天一发不可收拾。普通话不好,带着字典上网吧。高考后,网吧前台的年轻人开我的玩笑:“等你上了大学,方圆十里没有一个网吧,看你怎么办!”几年后,跟一位网友见面,他笑谈:“还记得第一次在网上认识你,你说你是高三学生,我说,那明天不是高考吗?我说,对呀,明天高考啊!”可想而知,我对QQ聊天的迷恋程度。


报考高考志愿时,我是铁了心要去外省的。还记得当时的志愿填写的是浙江的一所大学,按照以往的分数线,我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大家相约去班主任家感谢恩师培养之情,因为一向学习成绩不大起眼,所以在这方面很自觉的低调。一直含笑着,不语,听同学们叽叽喳喳的说话声。谈话告一段落时,老师倒是主动问起我来,有点受宠若惊。说了自己的志愿,老师也点了头:“嗯,应该没有问题的。”


在网吧上了网。上完网,去朋友家过夜。朋友报考的是宁波大学。应该也是志在必得。我们两个人躲在被窝里憧憬未来,十分喜悦。宁波离我报考的那个城市也不远啊,我们可以周末来往,一起到处逛逛了。甚至拿来浙江地图比划,瞧,我们离得才一点点远呢。第二天一大早醒来,同学的父亲在客厅看电视,我告别回家,满怀期待!


措手不及的,我落榜了。所报考的那所学校,居然比往年提高了许多分的分界线!经过了一番周折,我来到了云南。


我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同理,我对云南也一无所知。我就这样一无所知地来到了云南。第一天,收拾了中午才收拾完毕,饿极了,跟老乡到外面吃饭,点了满满一桌。结果,饿啊,实在饿啊,但是却一口都吃不下!满眼望去,满桌子都是红色的。第一次知道竟然有如此菜谱!我这样跟我的高中同学描述道:你知道这里的人有多爱吃辣吗?那些菜都被辣椒染成红色的了!


新生报到,到底新鲜,同乡们聚在一起聊着去哪里游玩。我伸进头插一句:“丽江在哪里?”大家诧异:“丽江,你都不知道?!”据说,他们很多人都是因为被丽江吸引才报考了这里的学校的。我只知道西双版纳,那是因为初中时流行过一部电视剧叫做《美丽的西双版纳》。即便如此,我认为西双版纳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我心里所向往的是大草原。大二的时候,果真去了一趟西双版纳,果真也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四处绿葱葱,跟海南的景致无二。直到很多年以后,才感慨西双版纳的好,怀念起当时所接触的少数民族和那里的高山。只因年轻时候,去旅游看的是风景,现在感慨的大自然,及感兴趣的人文文化。


新鲜感太甚,以致开学十几天都从未想到往家里打个电话,父母失去了我的联系方式,急坏了,拖了好几位同学的关系,才联系到我,让我给家里打个电话。但新鲜感一过,我也就看出个所以然了。这所学校是个破学校,这个地方是个烂地方,简直就是穷山恶水出刁民!我去买水果,明明称好了一袋,趁你不注意,从车子下换一袋全是烂的给你。我的手机只买了一个星期,功能还不会用全,就在公共汽车上被扒了。去银行存钱,再三对工作人员说,请讲普通话,她们还是不管不顾地操着一口云南话。我眼睁睁地看着有人在门口洗碗,满手是泡沫的边吃西瓜边洗碗。去小饭馆吃饭,没有那个碗是没有缺口的。这里的人一两个星期才洗一次澡。这里的人不知道海南在哪里。这里的人认为全世界就云南最好。


我带着恶毒的眼光批判着这个地方的每一处,每个角度都不放过。最为愤世嫉俗的行为也不过如此。我处处看到市井,却认为只有这个地方的人才是市井的。我处处看到阴暗,却以为只有这个地方的人才是阴暗的。我处处看到丑陋,却认定只有这个地方的人才是丑陋的。由于满眼满心认为这里贫穷落后愚昧、这里的人自私势利狭隘,让我忽然万分渴望着大都市。当然,还有草原,在我心中那里始终纯净的草原。


班里有一位男生来自香格里拉,有一次聊天,他兴冲冲地跟我介绍,他家乡的草原如何如何漂亮,我十分惊异:“是那种可以骑马的草原吗?”“当然啦,单单我家,就有三匹马!”我一边表露诧异之情以便他继续炫耀一下,一边却在心里嗤之以鼻:哼,草原!云南竟然会有草原?!云南除了一座又一座高山之外,还能有什么?!是草地吧!你吹吧吹吧,让你吹牛吧!在我满脸惊喜和羡慕的赞叹之下,他终于把“牛”吹完了。然后十分热情地邀请我去他家做客。我也笑嘻嘻地敷衍了过去。直到多年之后,我才意识到当时这位同学有可能说的全都是实情。我是多么痛恨当时的自己的无知啊,错过了那么多了解这么多奇妙的地方的机会。在班里,倒也有一些追求我的男生,他们来自云南的各个地方。其中,有一个怒江的男孩子,经常找我去打网球。据说他来自一个少数民族,那里的人都是讲当地话,所以他说普通话也是结结巴巴的。而当时的我,却连怒江在哪里都没兴趣知道。我一心只想逃离这个地方,逃到大都市去!我的心依旧在远方,故乡是回不去的故乡,此时的云南也是不会久留之地。


记得有一年夏日假期回家,重逛中学校园,看到当年的小卖部还在,老板还是那个老板,让我颇为感慨,什么叫做日复一日的生活?就是今年看到小卖部的老板在卖杂货零食,明年还是看到他在那里卖杂货零食,年年如此,仿佛岁月从未来过。那时候的我,以为自己未来的生活肯定会是绚丽多彩、日异月新的,一想到如父母般平庸地度过一生就感到害怕。


那时候,重遇小时候的好朋友。她现在正在一所离海边不远的小学当老师。这位同学,是我自小崇拜的对象。长得非常漂亮,学习很好,聪明灵敏,活泼独立。我心甘情愿在她身边当绿叶。崇拜她崇拜到什么地步呢?觉得她是我见过最美的女孩子,因为她是瓜子脸,从此之后断定只有长脸型的女孩子才会是美女,圆脸女孩子,五官再精美,都不会吸引我。这审美对我影响至今。


她带我去她学校游玩。椰风习习,我们坐在椰树下聊天。我很为她感到惋惜,从小如此美貌、聪明伶俐,学习又好的她却沦落到在农场当老师。我一直劝说她离开这里,逃去大都市。她也说,她有一位中年同事,每次看到她都叹息,这么年轻却埋没在这里。这位同事已经不再年轻,对如此命运也就作罢了,但很为她惋惜。对呀对呀,我当时很坚信地认为,像她这么优秀的女孩子如果是选择上了大学,而非是选择中专,那么前途不知道多么辉煌呢!


晚上,同学约上几位男生带我去海边捞鱼。那一夜,月夜、大海、朋友、嬉戏。构成了我大学期间对家乡最美好的一段记忆。是夜,我们躺在她宿舍继续聊天。我继续固执地劝说她辞职,逃离去大都市。她很无奈:“但是我去了大都市能干什么呢?”我心里一直在呐喊在叹息:如此优秀美好的女孩子,恐怕全文昌都没有一个男孩子配得上她吧?她以后得找谁当男朋友呢?太可惜了!


多年以后,这位同学也已结婚生子,工作也调到了市里的小学,过上了十分幸福美满知足的生活。有一年,我们开车在乡下闲逛,迷路了,居然开到了同学当年就任的那所学校。学校门口的两株大树开满了花儿,十分艳丽。思绪远游,想起当年我们俩在椰树下的聊天,感觉是那么的遥远那么美好。还记得她告诉我,这里的民风非常淳朴,村民们对老师非常敬重,远远看到老师就会招呼,一听到老师指责哪位学生,这位学生回家后必定会遭到家长的一顿暴打!如此美好的两棵开满花儿的书,如此淳朴的民风,蓝天白云,微风习习,隐约听到的海浪声,晚饭后即可走到沙滩边散步,多么美好多么悠闲的一副田园生活画像啊,这可不是我内心一直向往的生活状态吗?后来,再遇到那位同学,提到校园门口的那棵开满花的树,她说,早就砍了,现在那所学校里光秃秃的一片,什么都没有。说得很不以为然。我听得却很是惋惜,并且仍不愿相信,总是希望什么时候还能再回去走一走、看一看。


回到家乡以外的生活。现在想来,我十分幸运的是,我没有在大学一毕业就逃到北京,而是在大学毕业前几个月有个机会在昆明当了几个月的记者。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十分有幸的去到了云南的两个地方出差,正因为如此,多少改变了我对云南的一些偏见,甚至,曾经一度认为云南是个田园之家,修心养性的地方。我先是去了石屏,那里的古镇铺着上百年的石子路,小孩子在上面追逐嬉戏,小巷子七拐八拐,十分容易迷路。最让我震惊的是文山的普者黑,我们赶到时,正是黄昏,夕阳西下,一切笼罩在金黄色中,我们坐在小船上,划过一片片荷叶,远处河边有妇女在洗菜、小孩子在冲凉,水下的鱼儿清晰可见,微风习习掠过耳际。好一副田园美景!


大学一毕业,我还是不顾领导的挽留,一意孤行、毫无商量余地地来到了北京。


我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同理,我对北京一无所知。就这样,我一无所知地来到了北京。一开始,父母苦苦哀求我回家乡当中学老师,说是关系都找好了,路都铺好了,一回来,就是高工资高地位的初中语文老师。我百般的拒绝,恼怒和鄙夷父母的目光短浅。逐渐地,我才意识到现实的残酷,生活的艰难。这时候开始打退堂鼓了。奇怪的是,我依然没有想到家乡那悠闲悠哉的生活,我脑海里一遍遍浮现的是云南石屏那充满生活气息的小巷和文山普则黑那田园风光。我无无数遍想象,想着逃离到那里隐居,逃避北京的重压力。


春节回家,只有五天的假期。却下重压,回到家乡,犹如自由飞翔般的小鸟,如此轻松如此惬意,空气如此新鲜,忍不住想多深呼吸几下,蓝天白云依旧,沙滩与涛声也依旧,北京的生活已宛如隔世般遥远。眼见离期将近,万般不舍和伤感,跟母亲提了一句,结果母亲却很自然地说:“有什么办法呢?要上班都得这样的嘛!”丝毫没有半点的不舍,令我十分诧异。返京后,舍友们都还没有回来,孤零零的一个人,十分寂寥。给父亲发了许多伤感和煽情的短信,那是至今为止唯一一次如此跟父母亲敞开心扉的时刻。犹记得有一条短信,是这么写:“屋子里静悄悄的,听着窗外呼啸的大风肆意地拍打着横幅,噼里啪啦的,好寂寞啊!”父亲没回我,估计他当时还学不会回短信。当然,如果他回了我,说不定我又会觉得很难为情了。


过了段时间,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想回海南发展了。结果母亲却大为诧异地斥责我:“你回来干什么?!回来当饭店服务员吗?老师的工作早就没有了!”我的心冰冷一阵。这时我才意识到,当初执意要让我回海南发展的父母亲,现在已经习惯我在外了。我感觉,我没有退路了。


第二年,男朋友保送到长沙读研究生,我欣然同往。很多人为我惋惜,觉得丢了在大城市的生活和工作(当时经过一年的锤炼,工作已步入正轨),前往一个二线城市,只有我知道我的心里是欢天喜地的。我的心,对这个世界仍然是充满好奇的。凡是一切未去过的地方都想前往,都想去探索,都想去感受。


长沙三年,未有新鲜事。一如既往的上班、下班,与男朋友小打小闹,也未有多余的闲钱去旅游。如此平淡无奇的生活,却萌生了我从未有过的对家乡的思念和向往,怀念起在家乡有亲戚来往的生活,日子过得热热闹闹的。一年四季都待在长沙,唯有春节回家乡一趟。或许正因为回家乡的次数过少,反而对于每一次在家的记忆都非常鲜明。07年春节,家乡出奇的热,穿着短袖过年,给堂妹拍了很多黑白照,那时候对家乡有着浓烈的乡愁,让我很是怀念过去的生活,把照片拍成了黑白色调,以传递自己的情绪。08年春节,家乡出奇的冷,穿着羽绒服过年,跑去海边拍照,照片已不再是黑白色,但传递的乡愁仍然浓得化不开。09年春节,家乡不冷不热,在乡路上拍照,色调鲜明活泼,已学会在外地生活也要过得开心了。


10年,跟随男朋友回北京工作。生活逐渐充裕,也开始懂得去郊游娱乐。买了单反,从此一头扎进相机中拔不出来。11年怀孕,家人们都劝导回海南安胎,因为海南空气好,吃得也好(有海鲜)。


怀念那一年,以及以上提到过跟同学去海边抓鱼的那一夜,是我至今对家乡最为美好的记忆。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空气新鲜凉快,跟着母亲散步去菜市场,坐在一家杂货店门口的长板凳上,等妈妈买菜,拎着菜散步回家。一整天,不是待在图书馆就是待在家里看书。傍晚,太阳刚刚落山,就跟父母走很远很远的路去散步。没有网络没有电脑,也没有微信(那时候微信还没上市),唯有书籍相伴。老公不在身边,略带点忧伤。如此平淡,却如此的美好。太阳照常升起,人们照常生活。没有太赶,没有太忙,没有大事,没有大吵。生活的点点滴滴皆是人情。


菜市场对门的那家杂货店,有时候赶到时,他们才刚刚开门,看到我,却赶忙把长板凳搬出来。因为寡言,从未交流。妈妈买完菜,对面喊我一声,就急急跟过去回家了。有一次,妈妈跟我交代几句话再去菜市场。一员工听到,很诧异:“原来你是海南人啊?一直以为你是外地人,那是你婆婆呢!”笑谈几句。往后依然是他们搬来板凳,我坐着等。又一天,一员工听到我开口说话,又是一脸诧异:“原来你是本地人啊?”几次三番。被诧异过好几回。几年过去了,很想知道那些员工还在不在那里就职。一直觉得家乡是个小地方,随便逛个街都能遇到好几回熟人。现在才发现,依然会有很多人是我们所不认识的,是我们所感兴趣去了解的。


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个胖胖的中年人,每次去他都在看偶像剧,看完就下班。生活如此日复一日,在于他也是很悠闲自在的吧?每次去,都会拉着我说好一会儿家常话,对我在北京的生活很是好奇。这些年过去了,今年回去又去了趟图书馆,管理员依然还是胖胖的他,他依然还是在看偶像剧,我堆好了满脸的笑容,准备迎接他,结果他却不记得我了,冷冷的。是啊,当年我还是个大肚子,现在孩子都已经三岁了呀。


夏日炎炎,汗流浃背,我顶着个大肚子,跟妈妈扛着两个菠萝蜜,去婆家串门。被通知,因为高考,公共汽车得绕道,我们嫌绕得太远,就半路下车,扛着菠萝蜜走路过去。那一年,也是和婆家处得最好的一年,往来频繁。


没有网络,没有微信,没有太多的朋友来往,唯一的娱乐是每周五的一个歌唱比赛。坚持地等着这个节目。不爱看电视。每周只看一个小时,就是这个节目。在这个节目里,认识了常石磊。非常喜欢。直至今日,每回听到常石磊的歌声,都能把我带回那段美好恬静却略带忧伤的时光。


孩子才生下五十天,就丢给外公外婆,跑来北京和老公相聚了。由于对孩子的牵挂,时刻闹着想回海南生活。也由于孩子不在身边,我们得于去了很多地方游玩,其中包括草原。去了草原,眼前一亮,犹如我梦中的想象一般,丝毫未改变模样,一去再去,百去不厌,恨不得生活在那里。但也深知,已是拖家带口的人,不可能抛下一切去隐居,依然只能当做最爱的旅游地吧。家乡,也频繁回去多回,或许就因为太多频繁,不懂得珍惜,并未能记住每次在家的情景,一边回去一边遗忘。


远方与乡愁,构成现今的我的灵魂的全部,缺一不可。一有时间,仍然想回家乡去,一提到去旅游,仍然是兴奋不已。草原与大海,依然是我的最爱。总有一天,等子女皆独立后,我会在草原买个房子,再在家乡的海边买个房子,夏天住在草原,冬天住在海边。那是我的梦想。祝每个人都能梦想成真!:)

上一篇 下一篇

 
姓名:
评论:

请输入下面这首诗词的作者姓名。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答案:

云与清风常拥有,
冰雪知音世难求。
击节纵歌相对笑,
案上诗书杯中酒。

蒋清野
2000.12.31 于 洛杉矶